您现在的位置:慈晖学校 > 教育教学 > 德育经纬 > 正文内容

话说“不是什么”

要把班级管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概括起来就是“三个不是”。

   一、教师不是“神”

   过去教师与学生的教育关系,更多的是“家长式”的教育方式,在这种关系下,教师往往感觉和班级的距离最近,因为在这个生态圈里,教师就是“神”,是这个集体的主宰,教师的权威是不可动摇的。在这样的集体中,学生规规矩矩坐着,面无表情地盯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显然,这种氛围很容易扼杀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敏捷探索的灵性,学生感受不到身心愉悦,没有安全感,没有自由,也无法形成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不是“神”,他应该是这个集体中的一个积极参与者,一个热心的帮助者,一个充满爱心的辅助者。

   二、班干部不是“官”

   相信这样的画面老师们并不陌生:一个学生拿着教鞭像老师一样在教室里维持课堂秩序,这些班干部自己也会有许多优越感,觉得自己是老师的心腹,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其和同学的关系也成了官

与民的关系,班干部就是管其他同学的,他们是领导,必须听他们的,不听就是违反纪律,成了学生心中的定律。

   我们一定也很熟悉这个画面:班干部在前面拍着讲台大喊“安静”,可越喊越不安静。因为此时,班干部又成了一个新的权威,学生们会认为班级是你的,与我何干?所以,在一个和谐的班集体里,班干部这个职位应该成为一个学生自我成长的平台,一个自我锻炼的舞台,一个走向成功的跳台。而班干部也应该成为一个服务者,一个锻炼者,一个参与者。

   三、学生不是“臣”

   因为有这么多权威、大山压在学生头上,学生自然成了臣民,他们唯唯诺诺、俯首贴耳,他们与集体、教师、班干部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他们没有自主权,没有话语权,也没有了参与班级管理的兴

趣,没有了主人翁的意识。而在一个生态和谐的班级里,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主人,是管理者,是监督者。

   如何形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生态班级?如何建立平等、理解、双向的人的关系?我选择的突破口是铸造小组精神,分三个阶段形成“在班级我是小组的形象,在学校我是班级的形象代表,在社会我是学校的形象代表”的这样一种氛围,使每个学生站到自己的位置。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