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慈晖学校 > 媒体看慈晖 > 纸媒 > 正文内容

教育创新看慈晖

教育创新看慈晖-----湖南日报数字报刊

吴雅敏

创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重视,教育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精彩纷呈。

△慈晖学校大门

当教育与创新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耒阳市慈晖学校(以下简称“慈晖学校”)给我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这里,是耒阳教育创新发展的“金名片”。探索出许多有价值的创新实践,并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引起了各级领导和当地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纷纷作出批示,“慈晖学校办学理念很好,要推广。”

这里,是耒阳教育对外开放的“会客厅”。每天来考察学习的教育同行络绎不绝,来探讨办学经验的专家学者往来不断,来一探究竟的各级领导纷至沓来。

这里,是素质教育创新发展的“示范区”。形成了完善的实施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落实体系,开发了特色课程、拓展课程及活动项目100余种,并于2017年在耒阳市龙塘镇香兰村率先建立了占地面积达300多亩的格楠教育文化拓展基地(又称孔子学院),每天可同时接纳2400人进行拓展培训。

这里,是劳动教育做实做深的“先行地”。构建了课堂教学、主题活动推进机制,并在孔子学院以参观学习农业知识,亲身体验农耕过程,切身体会农村生活的方式,让学生在农活体验园、种植园、养殖园、特色农舍等进行劳动实践,体验劳动的乐趣,树立劳动精神,在劳动中成长。

这里,是课堂改革有效推进的“排头兵”。2014年开始进行高效课堂改革,现已打造出一套完整的“三维一体”教学体系,形成了自己的课改文化,培养了一批年轻有活力的课改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跃居耒阳市前列,获得众多教育专家“课堂改革就应该这样改”的高度评价。

△校长王格楠

慈晖学校创办于2003年,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民办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00多亩,现有学生1.2万余名,教职员工1000余名。2013年,王格楠注资并出任慈晖学校校长,坚持以改革为导向,以创新为根基,书写着学校跨越发展的华彩乐章。据业内人士分析,慈晖学校这6年时间完成了普通学校至少要20年才能完成的发展飞跃。

创新管理体制  成就学校发展“新样态”

“师生的发展是学校制度设计的初心和使命,在学校管理过程当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制度的力量服务师生发展。”谈及学校管理背后的深意,校长王格楠如是说道。在他的管理词典中,放手是一种智慧,但引领更是责无旁贷。

基于多年的教育实践与办学反思,在学校管理中,王格楠建立了“扁平式”管理体制,将管理重心下沉,先在学校层面取消了德育处和教务处管理模式,实行平行的学部管理,每一个学部由一个副校长负责管理;又在学部层面取消了年级管理模式,实行平行的级部管理模式,并让每一个级部以级部主任的名字命名级部名称,形成独特的管理文化。

“这样的管理体制,既使我们有较大的自主管理空间,推动我们不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也使我们工作起来更因地制宜,符合实际,将本职工作开展得更有的放矢。”初中部学部主任李艳芬说,“比如根据本学部具体情况,我们推行了级部主任‘轮岗制’,目前效果很好,不仅提升了级部主任的执行力与创造力,也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使学部的教育教学工作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基于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与学校发展实际,王格楠在学校层面成立了督导室、质量检测中心和人力资源部,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管新路径。

“督导室一般是各教育部门为督导学校工作成立的,学校自己有督导室的不多,规格这么高、工作这样细的更少。”督导室主任刘显兴告诉我们,督导室成员,均是学校高标准遴选的管理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治学严谨的教师。督学们不仅负责对各学部的常规教育教学进行督导,还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及宿舍的隐患排查等进行督查,并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献计献策。一“查”,即每天深入校园,对学校内的硬件设施和卫生安全进行全面检查,并细致到食堂工作人员的日常操作、对学生的服务态度及食品采购台账记录是否规范,寝室的每一张床、每一个灯泡是否零隐患;二“听”,即以巡查常规化课堂教学为抓手,推门听课;三“交流”,即针对有关问题到各学部与教师进行深入交流;四“落实”,即发现问题,立即通知相关人员进行整改,并把整改结果作为教职工绩效考核与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形成了一个“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教育督导新体系。

△孔子学院“敬师礼”。

“质量检测中心主要负责对学部教师常规教学情况和考试进行深度指导和全面检测。”质量检测中心主任钟爱华介绍,检测中心成员,均是学校高规格选拔的教学理念先进、专业功底深厚、教学水平高超的教师。“一巡”即每人每周巡课不少于6节,以落实规矩为重点,一巡多班,相互比较,每班停留不少于8分钟;“二听”即以落实细节为重点,随机进班,随堂听课,重点检查学生课堂笔记和双色笔使用情况;“三测”,即既出模拟试卷、库存题型,又对每次考试的成绩进行精细分析;“四评”,即每月进行检测汇总,对教师作出全方位精准评价;“五导”,即对教师实施“私人定制”引导,比如针对教学有“缺点”的教师,专门“开小灶”,跟踪听课,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改进不足,针对青年教师,进行全程“磨课”指导;“六参”,积极组织并参与各学部的教学教研活动,及时制定和修订教师检测方案。目前,学校已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质量检测中心的导航引路下快速成长。

“人力资源部主要是负责全校人力配置、管理和工资审核以及对各学部的招聘、培训、评价等工作。”人力资源部副部长曹恒说,经过两年多的探索,目前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人事管理模式,其优势愈加凸显。不仅通过多渠道招聘途径,为学校引进大批湖南师大、湖南科大等全国重点师范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加入到教师队伍中,使学校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还建立了完善的薪酬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 ,有效地稳定了教师队伍,并通过对学生成绩、教师工资收入、招聘层次等进行大数据分析,使学校的管理更加符合规律、顺势而为、顺时而治。

创新培养目标  促进教育回归“新个性”

“这里的学生真有礼貌!”这几乎是对慈晖学校学生的一致评价。走在该校的校园内,一列列排着整齐路队的学生从你身边经过时,他们会向你微微颔首,面带笑容,问一声“老师好”。

在慈晖学校的食堂里,学生们安静就餐、秩序井然。用餐后,餐碗几乎个个“光盘”,餐桌周边无食物残渣,卫生干净整洁。

在当地的社区义工、文明交通劝导、爱绿护绿等志愿服务中,处处都能见到慈晖学子的身影。

……

有其德,必有其行。慈晖学校学生用自身的言行诠释了学校办学的成效,就像是一种教育印证,让教育者得到莫大的精神鼓舞。

△孔子学院“农耕体验”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学校必须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王格楠说,在新高考背景下,学校应该在育人方式上作出调整与改变,最根本的还是要更新教育观念,要从育分向育人转变,要把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而不是把考试升学当作唯一的努力方向。“我们都知道读书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但我们更要知道只为应对考试的学习对一个人的危害,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会让很多学生丧失对求知的兴趣。学校教育如果不顾及学生的个性差异、爱好特长和梦想追求,就谈不上学生的终身发展。如果我们把所有的目标都指向高考,那么学生厌学就会成为必然的事情。我们需要痛定思痛,拿出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来做教育改革的践行者。”

在这样的目标引领下,王格楠在学校改变了传统的唯分数为培养目标的观念,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树立“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的教育观念,实行“五育并举”的教育模式,把“立德树人”和健全学生人格放在首位,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一起抓。

这一理念如何落实?

2015年,“精准扶贫”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关键词,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程,教育的发展应该找到制约学校、师生发展的症结,实现“对症下药”,更需要精准,何不以精准育人为抓手助推学校教育发展?

“‘精准育人’贵在精准,成在育人。”王格楠说,办教育,一定要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在“有教无类”的同时,必须体现“因材施教”,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

△学校足球队

据初中部德育主任李金湘介绍,为落实“精准育人”举措,让每一个学生都精彩绽放,学校每个班级都成立了“教育小组”,将传统的班主任个人负责制改为班级教育小组负责制,核心成员为班主任和2-3名任课教师,重要成员是两位学生代表,协助成员是两位家长代表,其中班主任为组长,任课教师为副组长。正副组长与学生代表每天碰头处理班级事务,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每周小组全体成员集中小结,安排下周工作,讨论决定班级重要工作、重要活动的方案,做到周周有总结、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每个月末或开学前后、期中考试后,全体班级教师对本班学生逐一诊断,实现人人进步。

学校每个班级都实行小组管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学生都在组内分别担任不同的管理工作,即实现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挖掘和培养自己在管理方面的能力。并展开小组之间竞争评比,对考评的优胜小组进行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表彰,不仅把小组成员的照片和信息展示在学校的公布栏里,还根据学生的喜好奖励球拍、跳绳、牛奶等物品,使学生更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在我们学校,你经常可以看到家长穿着校服跟孩子一起跑操的情景。”李金湘自豪地说,“开明办学,家校共育”是近年来学校落实全员育人、推进“精准育人”的亮点举措。各班每大周(两个星期)都会邀请家长参与周小结会或月诊断会,并进班听课、主持班会课、读报课、反思会或监考、策划重大活动等,让家长积极参与班级日常管理,使学校的育人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

“教育需要言说,更需要走到现实生活之中,当学生在现场心灵被触动的时候,教育的效果也就不期而至了。”王格楠说。为培育高品质时代新人,该校每一大周分别开设一节劳技课、拓展课和两节阅读课,并定期对学生进行阅读检测,着力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创新特色课程  激发学生向上“内驱力”

△幼儿园亲子活动

2019年10月26-27日,全国青少年田径俱乐部锦标赛在河北举行,慈晖学校高三学生贺阳、曹磊等经过激烈角逐,夺得4×100米接力赛冠军,并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

这只是慈晖学校特色化办学成效显著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校学生在国家、省、市级各项艺体赛事中不断斩获佳绩,艺体高考专业成绩优异,艺体特长在耒阳市一枝独秀,真正扛起了“成才的大旗”。不仅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还是耒阳市目前唯一的“少年足球培训基地”“书法家协会会员学校”及“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贡献单位”,耒阳市校园足球联赛、中小学“三独”比赛、戏曲大赛等大型文体活动也均在此举行。每年吸引了大量学子前来求学,也成功吸引了异地就读学生的大规模“回流”。

这样的好成绩因何而来?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是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更是内心的日渐强大——让孩子充满自信、充满对成功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望。”王格楠说,面对新时代对教育的全新要求,学校要让所有孩子看到努力的方向,都有自己的发展途径与志趣专长,朝气蓬勃地迎接未来的世界。

基于这样的期待,结合学校的生源实际,王格楠除了按教育部要求开课之外,还创设了丰富的校本课程,如阅读、书法、社团、微养、剪纸、编程、人生规划、第二课堂、国学、阳光运动等,既是颁布的课程的补充也是延伸。校本课程的开发大大地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丰富了学生的常识和常能,为每一位学生搭建起了成长成才的“立交桥”,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知道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找到学习的乐趣,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为了课程的有效实施,王格楠变革了教与学的方式,建设了格楠教育文化拓展基地(又称孔子学院),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自发的状态中积极参与,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获得良好的创新思维与主动探究、合作共享等创新基础能力。

△小学部趣味课堂

孔子学院坚持以课程为主导,以实践为载体,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学生兴趣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延伸、补充、拓展和整合,开发了文化传承、心灵成长、创造生发、社会实践、军事拓展、农耕学堂、团队建设、红色文化、科技制作9个板块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人文与科技素养为中心,通过室内课、室外课走班式研学模式,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开发对学生素质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整体水平的评价体系,大胆尝试重启“学”“育”教育方式,探究教育的真谛。

同时,孔子学院开设的每一门课程不限定具体内容,旨在打开捆绑学生思维的枷锁,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发挥、自由创造;每一项活动,都涉及到了学生的仁爱、礼仪、信心、勇气、果敢、力量、沟通与合作等人文素养的磨砺与锤炼,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动手体验中试错、纠错,不断反思、感悟,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作品,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实现更优化、更大化的发展。

“随着《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先后发布,职业教育发展迎来‘黄金时代’。”王格楠说,考上一本、二本院校是绝大多数学生的理想,但根据历年的录取率,目前学校的大部分生源,很难挤上这座“独木桥”。为了让他们也能成才出彩,学校必须变革培养方式,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往职业院校的某一个专业发展,人尽其才,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把道德品行、体质健康、运动技能和习惯养成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让他们体貌谦恭、学养厚重、体魄强健、目光远大。这虽与升学无关,但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关。“我们现在对有多少学生考入一本、二本不做要求,只看有多少学生考入或单招进入了高职院校。随着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些已具备了一定专业技能素质的学生,进入职业院校经过几年专业训练后,就业并不会比一本、二本学生差,也能为国家作出贡献,过上很体面的生活。”

建立研学基地  唱响素质教育“主旋律”


△初中部学生兔子舞比赛

“善谋者谋势,不善谋者谋子”。一个好的领导者,首先要有清晰的方向意识,敢于突破思维定式,谋势也谋全局。就像王格楠这样。

新时代,教育如何改革创新?学校如何坚持五育并举、有效开展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你在慈晖学校都可以一窥究竟,找到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研学旅行是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是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重要平台。让研学旅行深深扎根育人理念,是首要的事情。”王格楠说。2017年,在研学旅行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人还处在观望的时候,他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格楠教育文化拓展基地(又称孔子学院),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基础,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为指引,根据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为国以礼、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以“人文底蕴厚实,科技素养突出”为教育目标,倡导“知行合一”体验式教学,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时长,走自然生长教育之路。

孔子学院位于耒阳市龙塘镇香兰村,地理位置优越,距市区仅18公里,占地面积300多亩,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目前已建成高规格、高标准、高质量服务中心,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住宿、餐饮、会务、医疗、安全保卫等服务,已开发近100个课程及活动项目,每天可同时接纳2400人进行培训。

“这里真是研学拓展的好地方!”“这里的课程很有吸引力!”“这里的自然环境真好!”“耒阳的文化高地就在这里!”……每一个走进孔子学院的人,都会被这所学校里应接不暇的精彩所吸引,发出由衷的感叹。

 

关键期的领创,可能意味着较长时期的领跑。孔子学院自2019年7月开学以来,每日前来观摩体验的教育同行、学生及家长络绎不绝,许多人在一个月内更是多次走进这所学校。引起了各级领导和当地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纷纷作出批示,“孔子学院办学理念很好,要推广”,并亲赴学校调研。

△高中部学生趣味活动。

“办百姓满意的教育就要下力气、用真心、出实招。”王格楠说,建立孔子学院的初衷,不仅意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与经典同行,和圣贤为伍,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怀。还要让正确价值观扎根于学生心里,成为他们的言行准则,懂得劳动的价值,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巨婴”。

走进孔子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巍峨的孔子雕像,直观诠释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建筑、景观、装饰、路名、楼名、广场名、标识等,都有深厚的意蕴,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庄子、孟子等中国古代贤哲的事迹铭石在校园赫然矗立,儒家“五常”、国学经典、贤者语录等俯拾可见;雕梁绘柱的文化长廊和休闲凉亭呈现出传统与现代融合、文化与教育共存的特点,把文化深度融合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既有无声的熏陶和感染,更有有形的引导和教育,处处彰显文化的魅力……这方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仙境”,就像一个人人追寻的教育“桃花源”。

“孔子学院为何称学院而不称学校?”王格楠解释道,因为学院比学校更自由奔放,办学形式更宽泛。之所以要在山乡中建一所具有“大学气质”的学校,旨在让教育回归本真,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完善心灵、放飞自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如何让学生在研学中“实践出真知”?

把自由发挥与创造变成课堂主题,把社会实践当成教材,把传统文化与大自然当成老师。在孔子学院,你到处可以看到排着长队、举着队旗行走在课堂间的学生;在山路边、亭阁旁寻找不同植物,进行微观认知的学生;穿越在丛林间、挑战高空探险的身影;搓泥、揉泥、科技创作、古法造纸、纸的艺术、创意粘贴、呼吸的力量、神笔马良等等,去自主创造、去团队体验的学生。

很多时候在课堂上、在广场上、在田野里、在山坡上,几乎看不到坐姿或站姿规矩的学生。设计创造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思考成为主要的学习特点,沟通合作成为主要的学习模式,他们形散而神不散,无形总是多于有形,融合总是多于单一。唯有行走时、就餐时、就寝时我们才可以看到自律合规、井然有序的孔子学院研学学生。

孔子学院每一门课程、每一项活动,学生必须亲自动手体验、实践,在实践中学会思维辨析,试错纠错,实践后合作探究,总结提炼出知识、原理,再经过下一轮体验、实践,将书本上“死的知识”学以致用,转化为“活的能力”。
 

△孔子学院大门

为确保研学效果,孔子学院实施“先正礼仪、再行研学、总结反思、家中展示”四大环节,尝试新的“学”、“育”模式。要求每个学生,来到孔子学院必须先正形象礼仪,再行研学课程。

为了打开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孔子学院所有课程都设计了“总结、归纳、反思”的环节。参加研学的学生在研学课程中必须要学会思考、学会合作探究,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为了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体验实践中习惯思考、敢于表达、发展批判性思维,孔子学院的每一门课程都有一个自由发挥、想象、创造的环节,在这个环节,没有对与错,教师只关注学生是否敢于表达,是否思路清晰、表达完整。

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孔子学院每天坚持组织学生收看新闻联播,每周都会腾出一节课让学生对上一周国内外热点时事进行讨论,要求既表达观点,又抛出问题。

为了激发家长对孩子的欣赏与亲近,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孔子学院把学生研学延展为亲子活动,所有课程都需要为学生布置感恩作业。

“劳动教育不仅占据‘五育’并举的权重地位,更是青少年圆梦未来的有效路径,我们一定要让劳动教育真实发生。”王格楠说。

学校构建了课堂教学、主题活动推进机制,实行学校、家庭、社会共画劳动教育同心圆。孔子学院以参观学习农业知识,亲身体验农耕过程,切身体会农村生活的方式,让学生在这里进行农活体验园、种植园、养殖园、特色农舍等劳动实践,体验劳动的乐趣,树立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在劳动中成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学院既得孔子之道,又紧扣时代脉搏的跳动,是一个基于尊重学生自然天性、成长规律,推动学生在多样化的体验中主动成长、创新发展的生命场,注定成为学生的诗意“栖息地”。

每一次研学结束时,学生们总是依依惜别,流下不舍的泪水。在孔子学院的研学之旅对学生们来说不仅是一段快乐、幸福的拓展经历,更是一场生命的洗礼与磨砺。
 

△孔子学院教学楼。

校长助理伍丹对此深有感触:“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创新素养也提升了,他们已不局限于标准答案的获得,而是对问题的来龙去脉及其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与解决何种现实问题等,能够进行系统的探究和把握,变得特别自信,充满了活力。”

在见到初二年级195班学生李主容时,我们深感孔子学院这片教育圣地给她带来的美好。从始至终,她都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描绘她在孔子学院研学时的见闻与感受。“从第一次走进孔子学院的时候,就觉得这是一所神奇的学校,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美好的体验。上完拓展课后,这种感觉愈加浓烈。在体验‘丛林穿越’中,我想要放弃时全班同学一直陪我到终点,给我加油鼓劲,支撑着我过了一个个关卡,通过时心里的那种感受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充满兴奋、自豪、激动和感动。”

这种美好感同样也在1702班学生李思其和1701班学生贺慧婷心里回旋。她们都是体育特长生,在2019年耒阳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中,李思其获得五项全能冠军、4×100米接力冠军,贺慧婷获得100米冠军、200米冠军、4×100米接力冠军。问及“取胜”秘诀,她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学校的训练场地好、器材多、时间长。”她们的主教练陈伦说,学校一直无主副科之分,训练场地、器材都很齐全,尤其是在孔子学院,训练环境更好了,学生的专业成绩与文化成绩都提升得非常快。

创新课堂教学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力”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兴,则教育兴;课堂高效,则教育高效。

2014年,为了更好地践行“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效学习”的教育理想,王格楠在学校进行了高效课堂改革,经过不断求新求变,现已打造出一套完整的“三维一体”教学体系,即学生自主管理体系、高效课堂体系、学生高效辅助体系。

何谓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即学生从行为习惯到课堂学习管理都由学生自主进行管理评价,学部成立学生会、级部成立学生分会、班级成立班委会和小组,实行学生自主层级管理。学部学生会对各级部、班级每天的日常管理、课堂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做好当天总结和考核台账;班级干部对本班各小组的行为习惯和每一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考评,每天重点针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和“四清”过关情况进行考核统计,并在每天的班级反思会上对当天最差和最好的小组进行反馈点评。

何谓高效课堂体系?该校经过几年的探索和改进,由原来的“三三六”真实课堂模式上演变成现在的“二四二”高效课堂模式。现在的课堂主要针对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表现能力的提高;由原来关注课堂的精彩度转向更加关注课堂的生成度;由原来关注精英展示转向关注后进生和全体学生的展示,更全面、全体、全程的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

何谓学生高效辅助体系?即在关注学生课堂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自学习惯、自学能力的培训和要求,主要对学生的高效早读、高效自习、高效纠错、高效作业、高效阅读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要求和培训。


△孔子学院鸟瞰图

六年来,慈晖学校创生了自己的高效课堂模式,形成了自己的课改文化,培养了一批年轻有活力的课改教师,收获了累累硕果。

据副校长李小琛介绍,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年一个大跨越,已跃居耒阳市前列。以初中部为例,在耒阳市统考中,2014年实施课改前,学校全市排名第39名,2015年实施课改后,提升至第34名、2016年第24名、2017年第11名、2018年第9名、2019年第5名。“而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学生一定还会反馈给学校更多惊喜。”

“教育的目的在于点亮生命的精彩。”王格楠说,“我们的课改不是功利地盯着学生的成绩,而是关注他们一辈子的成长。”

在慈晖学校,“自主”“自治”已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学生不仅升学率高,更重要的是基础扎实,后续发展力强,品行优良,受到耒阳市重点高中的欢迎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初中部212班班主任李主立,是同行敬佩的优秀教师,也是忘我工作的“拼命三郎”。让李主立自豪的是,他的学生不仅学业优秀,而且会生活,情商高,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许多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大放异彩。因此,谈及慈晖教育,李主立深有感触:“与那些‘高考工厂’‘超级中学’相比,慈晖学校最大的特质就是创新与开放。更希望让学生拥有完整的人生。”

“我们的课堂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上,教师只讲共性难点部分,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经历知识形成和获取的过程,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若干次小组发言机会,都有到黑板前书写的机会,展示交流、评价质疑、补充纠错、辩论生成、团队PK,课堂已然呈现出一幅知识的超市、生命狂欢的景象。”初二年级级部主任肖志鹏说。

204班学生谢慧玲,对于我们的采访,她落落大方、口齿伶俐。谈及学习心得和体会时,她引经据典、观点鲜明、逻辑清晰,让我们很难相信,她其实只是一名初二的学生。但她却说:“上小学时,我是一个发言都会结巴、脸红的人。来到慈晖后,我发现自己变了,和小学时截然不同了。”

创新教师研修  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征程上,慈晖学校从未停下脚步。

“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拓宽了人们获取各类知识的渠道,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和载体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充电。”2019年,王格楠开拓思路,创新开展了“培优辅中扶差”活动,拉起了教育的平均线。他取消了原来传统的教研组、备课组等教学组织,分级部组建了教师学习共同体,学校不统一规定研修时间,由教师自身安排好研修时间,并发放教师研修津贴,旨在打造一支教育有思想、思维有品质、专业有厚度的师资队伍。

学校每月对教师自我研修的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并根据考核评价的数据发放当月的研修津贴。研修津贴标准,即每个月每位教师发放300元。

研修考核办法共两种,一是研修过程考核,发放津贴100元。既要求每位教师每月不仅专业做题4套,每套计发津贴10元,还要求每位教师写读书笔记、读书反思10次,每次计发津贴6元。二是研修成果考核,发放津贴200元。即每月各学部从学校指定教师阅读的书籍,比如《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魏书生班级工作漫谈》中所规定的内容进行命题制卷,对教师进行一次统一的闭卷考试,考试成绩将量化成具体研修津贴。考试分数达60分算合格,即计发津贴,分数达60-70分每月计发120元,分数达70-80分每月计发150元,分数达80-90分每月计发180元,分数达90分以上每月计发200元。使每位教师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生长点”,无论是新教师还是年长教师,都在这个成长平台的磁吸效应下产生自主发展的动力。

2019年12月,衡阳市教育局教科所专家组在学校调研时,对该校的教师研修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许。

“淡化行政,强化教研”是王格楠的教研管理逻辑,正引领教师走向自我发现、自我修炼、自我成长的教育旅程,走出一条自主培养研修型教师的畅达大道。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我们一起期待,慈晖学校为教育创造更多的生动范例和样板模式!

观察札记

探寻慈晖“好教育”的秘笈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慈晖学校在创新上发力,可谓抓住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所在,既号准了当今教育的“脉”、突出了当今教育的“魂”,又找到了当今教育的“根”、发现了当今教育的“道”,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几个共性的问题。

一是回答了如何建立科学高效的治理体系;二是回答了新高考背景下如何转变育人方式;三是回答了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打造特色课程;四是回答了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五是回答了如何有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六是回答了如何让教科研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这几个问题,不仅是慈晖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新时代基础教育学校所面临的普遍问题,甚至可以说,也是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慈晖学校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些问题,这正是慈晖教育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底气所在。

一名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要读懂慈晖学校的教育,就要先读懂校长王格楠。在教育界,王格楠“人气”颇高,拥有众多的“粉丝”。他的探索胆识和创新特质都值得嘉许,他的办学经历具有丰富的奋斗感与传播性,并已形成鲜明特点。

一是“格楠高度”。坚持立德树人、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是他办学的硬性指标,也成为慈晖学校的一个鲜明特色;他坚守教育本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扛牢“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使命,对外发展不急功近利,对内师生利益高于一切。

二是“格楠速度”。他是个十足的行动派,办事效率高,开拓意识强,在短时间内把学校不断带向一个超出预期的高度,创造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格楠速度”。

三是“格楠质量”。格楠出品,必属精品。用这句话来形容他的行事标准十分恰当。他坚持把简单的事做彻底,把平凡的事做经典,有追求完美、缔造经典的执着。

四是“格楠初心”。他对办学始终保持孜孜以求的“勤”、宁静淡泊的“朴”、精益求精的“诚”,不被外界所干扰,不为简单概念所诱惑。

五是“格楠魅力”。他是一位十分有感染力的人,有赋能团队的强大力量,让教职工愿干、乐干、能干。人格力量是他深孚众望的最终原因,这一点,值得诸多办学者借鉴。

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把教育办好,可以为群众向往更美好的生活铺路搭桥。王格楠以先行探索的深深足印和强劲鼓点,破解了教育创新发展的诸多难题,其多年对教育事业的艰辛付出,正收获源源不断的回报。我们期待,王格楠“教育创新”的标杆,能引导更多教育人见贤思齐,努力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彭国军)

(本版图片由耒阳市慈晖学校提供)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