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慈晖学校 > 媒体看慈晖 > 纸媒 > 正文内容

[科教新报]立足课改潮头 引领内涵发展 ——耒阳市慈晖学校课改

立足课改潮头 引领内涵发展
——耒阳市慈晖学校课改纪实
发表时间:2015年1月8日  信息来源:科教新报   记者:彭国军 吴雅敏
 

【题记】

  新年伊始,我们来到耒阳市慈晖学校,校园的空气里弥漫着新年的气息。虽然临近考试,我们却嗅不到紧张压抑的味道。孩子们脸上洋溢着欢喜,三五成群,脚步轻盈地朝我们走来,热情友好地跟我们问好,向我们介绍起校园里的花草景观。似乎没有繁重的课业负担,似乎不为考试烦心苦恼,慈晖学校的孩子,更有一种轻松自在。

课改,势在必行的选择

  有一些潜移默化的改变,正在这所学校悄然发生。直到我们遇见校长王格楠,听他把其中的故事娓娓道来,才明白个中缘由。2013年,王格楠第四次履新慈晖校长,正逢学校发展的瓶颈时期,教师教学没有激情,学生学习压力重重,家长对学校满意度不高。所有人都期盼着一场变革,为学校注入新的动力。

  于是,王格楠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把脉校园,问诊课堂,把校情、学情、时情融为一体,以极大的教育智慧和勇气,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改变教师、改变学生、改变课堂、改变教育方式,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三四五六”课堂教学改革。

  如王格楠所言,课改之后,“学习小组”成为“动车组”,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学生成功欲望的满足、小组集体荣誉的实现、课堂分组展示的竞争成为课堂高效推进的驱动力,每节课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学习成了享受,课堂成了“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给教师——“黄埔军校”般的磨炼

  王格楠深知,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老师,一直以来,慈晖学校通过不停地“切问近思”,让教师先“动起来”,从“根”上转变教师们的课堂观念。课改后的慈晖,在教师们眼里,正成为培养优秀教师的“黄埔军校”。

  关于“黄埔军校”的美誉,初81班班主任邹凯莹深有感触:“2014年上学期我来到慈晖任教,刚来时性格内向,不善表达,遇上随堂听课之类的教研活动,就紧张不已。后来,学校不停地对我们进行大容量、高强度的训练,带动我们反复练习、思考、总结,使我的专业素养、课堂把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我感受到了课改的快乐。”

  进步来源于不断地锤炼。慈晖学校明文规定,教师编制教学案时,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编写。“如果一个班有50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一样,老师要提前把自己的教案发给学生,预设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同时也把自己的问题写上教案,师生共同完成教学案,一节课就可以有50个各具特色的教学案了。”

  不仅如此,学校还要求教师每周举行一次集体备课,写一份教学反思;每大周(半个月)举行一次课改论坛,组织二次主题班会;每学期必须按时优质撰写好本学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工作总结。此外,经常组织教师走出去,到课改名校参观学习,再针对学习的内容,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目的是让教师认真钻研“三四五六”教学模式,将之融入到学科,把每节课备成、上成运用“三四五六”课堂教学模式的精品课。

  老师的付出成就了课改的源动力。耒阳市教育局调研组在学校调研时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考察过很多学校,相较之下,还没有一所学校的老师像慈晖的老师这样对教学充满热情,思考问题这么深刻。”

给学生——求知求真的快乐

  走进慈晖学校的教室,我们发现,学生的课桌不再是传统的“秧田式”座位,而是6人或8人面对面组成的一个个小组,教室的四周都是黑板,黑板和讲台不是教师的专属,而是学生的舞台。一堂课,老师讲的时间大约10分钟,其余35分钟都交给学生板书、讨论、讲解、展示、点评等;上课的时候,学生或坐或站或走,谈笑风生……在慈晖,我们看不到“正襟危坐”,看不到“满堂灌”,更看不到“死记硬背”。

  初88班正进行着一堂以往被认为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在这里却成了兴致盎然的课堂剧,“我觉得这道题有另一个更好的解法……” 学生们讨论得面红耳热。老师在学习小组中穿梭,随时引导点拨。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这道数学题,有学习小组居然得出了6种解法。“如果单凭老师一个人,绝不会有这么多解题方法,”任课老师姚龙感叹。

  初87班的罗欢这样描述现在的课堂:“上课就像是吃饭,过去是老师喂什么我们吃什么,现在可以自己点菜、做菜,比以前更合我们的口味,我能从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初82班陈同学告诉我们:“我以前不太爱上课,但现在很喜欢上课。预习课让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让我参与到同学当中;展示课让我信心倍增;巩固课加深了我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现在每次上课都觉得有趣,感觉时间过得飞快。”

  这种在课堂中形成的自信,悄然改变着慈晖学生的气质,一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看着越来越自信的自己,我真是觉得不可思议,以前那个胆怯害羞的女孩哪去了?我相信,自己会因为高效课堂更快成长。”

  “学生敢学了、会学了、爱学了,无论是参与意识、学习习惯,还是书写能力、表达能力都比以前好多了……他们思维的拓展让我吃惊,他们丰富的想象让我吃惊,他们精彩的表现让我吃惊,他们乐学的态度让我吃惊。”初中部年级主任许鹏一连用了四个“吃惊”来表达课改后自己的发现。

  “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生命的成长,拥有自己的尊严。”分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李小琛介绍,在慈晖的“真实高效课堂”里,再也没有“差生”,也没有令人头痛的“问题生”。

给家长——源自内心的信任

  课改不仅是学校的事、教师的事,也是家长的事,没有家长的支持,就没有课改的顺利开展。在慈晖学校,家长是课改最强有力的后盾。

  “一开始,我们也有过怀疑,怕学校搞课改,就是放手让孩子玩,不管他们”,82班的家长陈先生说出他曾有的担忧:“后来,学校邀请我们来参加家长会,参观课堂,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课改后课堂轻松愉快的氛围,看到了孩子在自由的环境中学习,感到特别欣慰,也对学校的工作产生了信任,明白学校确实为孩子的成长花费了巨大的精力。”

  王格楠相信:“看看自己的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堂效率,他们最终会打消顾虑,打心眼里拥护学校搞课改,和教师一条心,进而变成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事实确实如他所料,来自耒阳大市乡的家长林秋兰跟我们分享了她的故事:“我家两个孩子,以前在同一所学校读书,2014年下学期,转学到了不同的学校,一个转到了耒阳的‘名校’,一个转来了慈晖。一学期不到的时间,孩子的表现却出乎我们的意料,在‘名校’的小孩原本活泼开朗,成绩优秀,现在却变得沉默寡言,在学校经常感冒生病,学习兴趣也不如以前。反倒是转来慈晖的孩子,原本沉默内敛,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现在却变得开朗自信,爱上了学习。我们思来想去,在‘名校’就读的孩子可能除了读书外,饮食起居、思想情绪都没有得到好的照顾,而慈晖却是全面兼顾,所以我们打算把他也转到慈晖来。”

  在王格楠看来,“三四五六”课改模式着眼于人的整体和谐发展,而非片面发展。所以,凡来过慈晖的家长无不感叹这所学校的学生有理想,有奋斗目标,有展示个性的天地,有精神渲泄的渠道,有睡眠、运动、营养的基本保证,有吃苦耐劳、受挫折的心理预期,有老师同学给予的鼓励帮助,有竞争胜出的积极愿望。

改变,不止于课堂

  “文化是课改隐形的翅膀。”王格楠坚持,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课程改革相辅相生,课改促进了文化建设,而文化也应成为课改的推动力量。于是,课堂改革实施后,慈晖迅速开展了与之配套的文化建设。

  美丽的校园是文化:慈晖学校草木吐翠,花卉飘香,廊亭言情,墙壁说话,楼楼书声琅琅,路路靓影匆匆,亭亭蕴秀蓄芳,园园含苞待放……

  深厚的内涵也是文化,学校大力弘扬国学教育,让国学渗透进学生心灵,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正能量。其次,学校每学期都推出了兔子舞比赛、苹果舞比赛、朗诵、演讲、歌唱表演、舞蹈等“快乐体艺”活动,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提供灵动的养分。

  此外,学校定期开展《时事播报》,由学生自己播诵时事新闻,打破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式学习机制,真正营造了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开放式学习氛围,使学生心系华夏冷暖,胸怀五洲风云,为其思想健康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将学业教育升华到生命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教育。

  前来参观的专家评价慈晖学校:学校基于实际的“以人为本、尊重差异、推助成功、健全人格”的办学理念和“三四五六”真实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不仅适合新的高考制度,还契合《教育规划纲要》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列为我国基础教育目标的发展趋势,更是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落实。

  正如王格楠所言:“办校十年,我们为国家培养出了时代最需要的人才,为社会输送了合格的公民。我相信,最终衡量一个学校价值的,绝不可能是简单的升学率,而是看在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之后,培养了多少富于责任、在社会中担当重任、对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我们的课改,不是为高考和分数而改,而是为了人的终身发展而改。”王格楠反复向我们强调着这句话。显然,这种“成就教育”的模式已经在慈晖落地生根、蔚然成风。

  观慈晖课改之成效,功在当代,利在未来。不仅是学生的未来,慈晖的未来,更是教育的未来。

原文地址:http://epaper.voc.com.cn/kjxb/html/2015-01/08/content_926907.htm?div=-1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