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慈晖学校 > 学校管理 > 讲话稿 > 正文内容

齐心协力,再攀新高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大家辛苦了!两个多月以来,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我们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各项工作也都在紧张有序的进行着。在此,我由衷的向大家说一声谢谢!学校事务零零总总,但只要紧抓住五条线,即底线(安全)、保障线(服务)、生命线(质量)、风景线(特色)和基础线(师德),管理学校就能提纲挈领、游刃有余。每学期、年度的学校工作都围绕五条线展开,不断深化创新,就能做到规定动作出精品、自选动作出特色,从而实现学校螺旋式前进和可持续发展。
一、底线:安全
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是基于低层次需要已得到满足的结果。如果学生缺乏一定安全感,就不可能生成更高层次需求,更遑论学生身心健康、快乐发展。学校安全包括人身、财产、消防、饮食、交通等安全。我们追求的安全是全员的安全、持续的安全和积极意义的安全。
每次重大事故前必有征兆。这就需要在安全问题上精细管理,抓实关键环节,做好基础工作,不可有丝毫、时刻松懈。否则出现安全事故就是必然的。(如:三月份第一大周中学部出现的几起安全事故。初一年级78班学生打架把锁骨打断;初二年级77班学生在教室当着老师面用凳子把学生头砸伤。)那么,要杜绝安全事故主要应做好这几点:一是高度重视,教育入心。学校对安全的重视不仅体现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心的投入上。任何技术保障都不能代替人的素质和责任心,学校安全不是靠钱堆起来的,而是依赖教职工责任心的提高。责任心强,则学校安。所以,强化教职工责任心,明晰其管理职责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必须经常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安全教育,强化学生生命、守法和规则意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上次月假,初一年级就开展了安全教育活动。各学部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纪律教育,杜绝打架斗殴、伤害他人的事件发生!特别是夏天即将到来,要做好防范学生外出上网、游泳、逃学等现象的预防工作。学生处、班主任一定要注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不能做简单的巡视,处理问题的低层次工作,应主动学习新时期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新要求、高标准,走进学生心灵、加强与学生交流沟通、尊重学生人格、唤醒学生的进取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以达到和谐发展的局面。)二是过细检查,不留隐患。实行现场管理和走动式管理,抓实“日巡查、周小结、月检查、中期反思、期末盘点”管理流程,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于校园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解决。像:初一年级大厅卷闸门螺丝全部松了,随时有可能会出现倒塌可能,万一砸到学生又是一个设施安全隐患带来的安全事故,对于类似问题,后勤处要及时采取措施修复或者更换。我校在校牌查验工作中存在应付走过场的现象,学生处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三是措施落实,尽职尽责。综治办严抓了着装规范问题。实行了外来人员登记、建立了大型活动审批、安全管理值班、隐患巡查报告、责任追究和离校教育等制度。(比如学生放假时不直接回家)建立安全工作台账。联合有关部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但校园报警、监控设施有待改善和维护。四:下阶段应警钟长鸣,加强危机管理,健全各种学校安全应急预案,组织师生进行多种环境下安全防范演练。特别要注意校内机动车辆出入问题!严格进出时间的控制和对个别有劣迹行为车辆的警戒。做到有事之心处无事、无事之心处有事。
二、保障线:服务
学校是服务机构,学校事务是学校关于服务的务实。前段时间,我们行政已经有了三位同志主动到食堂为学生打饭菜,在这个过程中,三位同志有了很好的服务体验,也了解了发现了食堂就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我提出了一些建议,也是我们的服务意识有了新的提高。学校服务对象是师生、家长、社会,说到底是服务学生健康成长,因为学生是学校真正主人,学生好一切都好,所以学校办学更多的是看学生脸色,努力让学生成为优秀学生,具有君子、阳光、智慧的品质,成为全面发展、个性飞扬的学生。而要落实学生主人地位,发展、成就学生,我们行政领导就应不遗余力服务教师发展。因为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是同一个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而且只有教师获取发展,才会有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因此,要努力形成以学生为核心圆点,教师为学生服务,领导为教师服务的同心圆。(如:清明节政府部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干部上路维护交通秩序)
强化服务育人观念,树立学生立场,增强服务意识。(如:讲食堂服务态度和后勤维修速度。重申限时办结制度)多些换位思考:“假如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孩子”,事事把学生利益想在前、做在前,注重服务品种多样性,关注服务细节适切性,用心、用情服务学生。在此我要特别提出表扬,表扬的是男生宿舍两位同志,在这种寒冷潮湿的季节里,主动为学生烘烤袜子、鞋子、被子,同时在下晚自习后为学生烧开水、缝衣服,这是慈晖建校十年来男生寝室从未有过的事,这真正的践行了学校提倡的服务意识。在此,我要向资四成、梁瑞葵两位同志道一声“谢谢!”。我校80%以上是留守儿童,我们做的也是留守儿童的这个市场,“留守儿童”是新时期背景下出现的特殊群体。由于这个群体的家庭监管不到位,加上社会不良影响因素较多,使这些留守儿童在心理品质、学习生活等方面或多少存在问题。
1让留守孩子结交“两个朋友”:老师和同学
用爱轻轻拭去“留守儿童”的眼泪。“留守儿童”最迫切需要的是亲情,他们渴望能像别的孩子一样,能感受到到父母之爱。因此,班级要营造“家”的味道,让孩子感到虽然离开了父母但没有离开“爱”。用爱心抚慰留守儿童的心灵创伤,弥补其情感真空。老师要善于蹲下来和他们一起分担痛苦、收获快乐。哪怕是一个主动的招呼,一句亲切的寒暄,都会让学生和老师的心贴得更近。博大的爱是班主任走进学生心灵的保证,更是对其他学生的潜移默化,开展小组长带领组员,学习结对子“一帮一”活动,让留守孩子和同学之间互相关爱、互相贴心,和大家一起进步,一起快乐成长。
2让留守孩拥有“两个空间”:教室和小组
教室是孩子们的“家”,班主任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让墙壁说话,如“心声”栏,让学生倾述心声;“心情”栏让学生抒发心情。班主任会在其中发现留守孩子的心路历程与真实心态,然后才好对症下药。在充满温馨的“家”中,小组更是留守孩子自由呼吸的小单元空间,组牌、组徽、组规、组训和口号的完善与形成,无不渗透着每个“细胞”的智慧,也让留守孩子感到能为小组出一份力的欣喜与充实。
3让留守孩子具有“两颗心”:感恩与责任
制定班级事务管理制度,让每个学生有事可做,有责可负:谁承担窗户关闭,谁管理图书角,谁管理卫生角,谁负责讲桌擦拭······把制度表格贴在墙上,历历在目,责任分明,让留守儿童品尝到位集体、为他人尽责的辛苦和幸福,建立责任心。
留守儿童具有责任心的同时更应具有一颗感恩之心。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他人。为了实现班级管理高效化,更应让留守儿童常怀感恩之心。班主任应创设“感恩”的教育氛围,让留守孩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氛围中接受陶冶与洗礼。比如:讲述关于“感恩老师”的故事,创办“感恩老师”的小报设计,编排“感恩老师”的节目等。通过这些活动,让留守孩子真切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教育之恩,奉献与崇高,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对集体、对老师、对生活、对学习的爱。
4让留守孩具备两种能力,抗挫与自我教育能力
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是对待挫折的态度。因此,要使留守孩子具有承受挫折的能力。首先,要教育他们保持乐观的态度,正确面对挫折,使他们静下心分析失败,进而鼓足勇气去解决问题。其次,从培养留守孩子敢于尝试,对于成绩较差的留守孩子,帮其找原因,鼓励他克服困难,找回自信;而对于成绩好一点的留守孩子,老师要制造“挫折”,比如布置的作题相对难些,在实践中培育留守孩子,让他们在“挫折”中茁壮成长。
俗话说:“强按牛头不喝水”。班主任只有真正从心理上跟留守孩子沟通,才能激发他们自我反省、自我教育。首先给留守孩一定的自我管理空间,让他们自悟,慢慢引导他们改正缺点。调动留守孩心理的正能量潜能,给他们以足够的自我管理空间,才能使他们不再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绊脚石”。其次,让留守孩在静思默想中自我反省,从而达到自我教育。作为班主任,在晨读的前三分钟,设计一些问题,如:“想想看,你是不是听爷爷奶奶和老师的话?昨天留的功课有没有做好?班级里的事情有没有尽职尽责?见到老师和同学问好了吗······问题的余音萦绕在孩子默默思考的脑海中,无须追寻答案,在轻松地气氛中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
5给留守孩配两个“保健医生”,活动与乐观
让留守孩富有朝气的健康成长,就要精心设计课外活动,让留守孩融于小组的活动当中,一起跳绳、踢毽子、做游戏······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定期举行比赛。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性格不断地磨合,不但愉悦了自己的心境,而且能友善地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渐渐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品质,为形成良好班风奠定基础。
6让留守孩插上“两个翅膀”:梦想与自信
中国著名教育家程淑华说:“欣赏每一个孩子,是教育成功的秘诀”。班主任应拥有一双善于捕捉“闪光点”的眼睛,开展赏识教育,就会树立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在让留守孩子慢慢自信的同时,更要放飞他们的梦想,在语文课堂上,在平时的读书活动中,让他们了解、品味名人、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以及生活的酸甜苦辣,让他们的心胸开阔起来,视野更加远大一些,打开紧锁的心田,插上梦想的翅膀,成为快乐健康阳光的追梦者。
总之,锻炼留守孩子的能力,充实他们的内涵,丰富他们的素养,提高他们的自信,培育他们健康的心理,就一定会让“留守之花”在班级中美丽绽放。
下阶段营造精致校园环境,实现校园绿化、洁化、亮化和校园文化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着力工作的目标:是让校园成为绿意葱茏、清洁宜人、亮堂光明、书韵书香的育人生态,给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人生指向;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加强学校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提高设备使用效益;坚持公益性、服务性、教育性统一,淡化经济效益,让利学生,有师生代表组成学校膳管会,实施全程监督,努力办好学校食堂,提高师生满意率;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活动的主角、管理的主力“地位,尊重学生话语权和选择权,丰富学习课程,提供展示平台,即给以合适角色和岗位,学生事情自己做,干部自己选,活动自己搞,为学生创造人生出彩机会。同时,领导要努力成为教师的引领者、助推者、服务者,激发教师发展欲望,保持发展热情,搭建发展平台,千方百计把他们推向前台、尽情尽兴表演,并为其精彩表演点评、鼓掌,努力让教师获得自我满足,乃至高峰体验,成为立体发展的教师,以及既成事又成人的幸福教师。
三、生命线:质量
质量是一所学校生命所在。但“质量”不是狭隘、单一的考试分数,而是全面、整体、可持续的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健康是质量,学生智慧是质量,学生阳光是质量,学生善德更是质量。对人的发展而言,分数仅仅是学习阶段招摇一时、艳羡一时的花,素质才是滋养一生的根。而且,高质量教育教学需要在轻负担前提下取得,即要减轻学生过重课业和心理负担。我们应让优秀学业成绩成为素质教育副产品,让高质目标在轻负氛围下得以实现,而中介、途径就是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目前以我校现有师资还不宜进行。
在教学改革上:激发并保持教师强烈教改意识,选择并坚持适合校情的推进策略和模式,促使教改由观念走向信念,由信念走向行动,由行动走向整体化、常态化。通过理念引领、规范办学、建立机制,实现对教改全面推进、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切断传统教学退路,解决教改后顾之忧,培养教改先锋,完善不同学科、课型的教学模式,分主题、阶段开展教改课例展示活动,完善教改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对学生预习、合作学习、有效展示等环节指导。坚持不懈,力促学校成为规范办学标杆、教学改革高地,推动学生生动和谐发展,使学生课业负担适当,学习能力提高,精神生活丰富,文化活动精彩,呈现“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景象。课程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校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就要根据时代需要适时进行课程改革。我校在施行课程改革时,实施“科学推进计划”,要求教师紧紧瞄准课堂教学研究,根据课改的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师生互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  以理论为基础,更新教学理念
目前我校很多教师甚至包括个别领导对新的教学理论认识不够,思想没有高度,对学校的课改的推进持怀疑态度。主要体现在不重视教学理论的学习,片面的认为要学就学习可以操作性的东西,竟然不知,理论是实践和操作的基础。(毛泽东)我的态度是鼓励先进,允许落后。变革对每个人来说都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即使无需脱胎换骨,往往也易 伤筋动骨,因此,这样的变革需要时间。每个人从观念的转变和策略的运用到方法的借鉴创新都必须经历别人无法代替的过程。感悟、体验、纠结、挣扎、每个人的内心都避不开,也都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我们思考如下问题:
思考一:课改的目标是什么?
分数目标?学习力目标?还是人格目标?我们认为,学生人格的健全,是三个目标中的高位目标。拥有健全人格,也就拥有了会做人、会合作、会学习、会做事、会锻炼的良好习惯。健全人格,是造就学生当下及未来幸福人生的条件,也是成为和谐社会一员的必备素质。这是课改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思考二:课改的战略是什么?
是课改战略?还是改课程战略,抑或改教育机制战略?新课改以来,虽有改课成功的案例,但难成燎原之势。究其原因,在于缺乏教育机制的有力支持,因而难以复制。我们发现,教育机制变革下的课堂改革是大面积推进课改的保障。教育机制变革要与课堂改革同步进行,这是课改的战略。那么,现行教育机制的问题在哪呢?我们比较了两种教育机制的优劣。一种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另一种是西方实施了几十年的“小组合作学习”。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具有输入高效、管理简单的优势,但缺乏民主、平等和轻松灵活,重知识技能而轻情意品质。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良好的情意品质恰恰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是民主平等、自由创新、轻松灵活,缺点是太过散漫无序。于是我们思考,能否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集于一体,同时又能克服二者的弊端?如果找对了路径,则能从教育机制层面来解决课改的保障问题。实践证明?这种可能是存在的。
思考三:课改最缺少什么?
新课程以来,生本理念已渐入人心,但成功的生本课堂却比较少。为什么?理念满天飞,而落地的办法少之又少。改革最缺什么?缺的是办法和方法论,即教育机制运作、课堂运作的操作程式。生本理念下的课堂,同样也需要一种有形的、可供操作的程式或模式。因此,课改一定要选择有具体操作程式并有成功案例支撑的模式。
思考四:课改到底依靠谁?
到底依靠专家名师,还是依靠包括普通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审视中国的教师培养体系,公开课、示范课是名师的专利,报告厅、演讲台是专家的独占舞台,普通教师在台下啧啧称奇,佩服于名师专家的高超技艺之余,往往只剩下自我哀叹,这样的体系下建构的课堂,学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课改,要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必须依靠全体教师,就要给他们提供能够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方式——不是为了教师自身在课堂上“外显”的“精彩”,而是体现学生学有所获。能让学生学得好,才是真正的专家、名师。
思考五:课改的重点在哪里?
课改,是改课程还是改课?回顾十多年的课程改革,课程结构、内容不断更新,成效是明显的,并且它还会随着社会进步而变化。但课程内容、结构的变化并没有过多改变学生学业负担、精神负担过重的现状。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现阶段的和总店仍然在课堂改革,也就是改课上。那么,改课的重点又是什么呢?经过思考,我们认为,改课的重点还应是从以教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战略性的课堂转型,而非战术层面的课堂改进。
课改之初的思考,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我们理解,在对课改构架进行顶层设计时,除了技术层面,更要作前置性的战略思考。课改就是要构建集“班级授课制”与小组合作学习优势于一体的、能为广大学校迁移复制的教育机制。同时,教育机制变革要为课堂改革服务,课堂改革要立足于新的教育机制,这样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同时,课改顶层设计一定要注意教育机制变革和课堂变革相连性、共同性、互生性。在新的教育机制下一定要创设能为大多数教师掌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小组合作制”便是实现这些顶层设计的有力抓手。
实施新课程主要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与实践。学校以新课程理念为先导,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例如新教材培训、学科培训、教学研讨等,目的在于强化理论学。组织教师观看优秀的课程录像,加深教师对课改理念的认识,帮助他们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学校组织教师开展交流活动,分学科组织教师学习课改内容,内化教师的素质;开展送书活动,教师利用假期阅读,展开读书交流会;鼓励教师集体探讨教学问题,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有关教学资料,并做好学习笔记,针对一些问题集中研讨,交流经验,及时反思,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发表见解,畅所欲言。通过交流和深入讨论,帮助教师确立与课改相适应的课程观和教学观。(强调写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和教师听课记录要亲自检查)
2、以课堂为阵地,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和源头。改革要立足课堂,着眼学科发展,找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将先进的课改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从而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的转变。改变教学方式就是要通过学习新教材,实现教师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促进课改的不断深入,提高课堂效率。学校应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把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却可以因此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新课改背景下,合作学习就是一种能通过老师少教,学生多学,让学生获得快乐取得进步,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求知欲的学习方式。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坚持“三步走”的原则,(其实就是践行洋思中学的“兵教兵”模式)还要及时分析、处理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的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三步走”原则
第一步,合理分组。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的基础,分组要遵循“同组异质”的分组原则。“同组异质”就是把学习成绩、性格特点等不相同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这样有利于同组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有利于组际间的交流和竞争,有利于保持组际之间的实力平衡,为公平合理地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评价奠定基础。
具体操作的办法很多,我们可以把班内好中差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个小组中去,进而做到各组之间能力水平相当。以6人组为例,6个人中要分别有优等生1人,中等生2人,后进生3人,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结合搭配,就保证了“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分组原则,当然具体分组还要结合学生各个方面的差异。另外,合理分组要注意组内人数的分配,小组内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人太多不利于小组长的管理;人太少不利于组内的合作,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也不利于教师管理。
第二步,培训学生,教会方法。培训学生的前提是要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首先要选出小组长,然后小组内还应选出积分记录员、监督控制员、联络汇报员等角色,目的是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事做。要让小组长明白他们是组内的组织者,协调者和小老师。既然是组织者,就要求小组长要组织好纪律,安排发言顺序,保证组内有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作为协调者就要求小组长要协调好三种关系,即组员之间的关系,组与组之间的关系,组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培训学生就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在组内所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这样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任务更加具体,学习活动会井然有序,学习效果也会焕然一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期要对全班学生进行培训,要让全班学生明白合作的目的是互利共赢、共同进步共同提高;要让学生明白合作的前提是思考,没有独立的思考,合作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学生明白了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会增强自信心,进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第三步,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小组合作学习要彰显其实效性,必须建立有效的奖评机制,否则无组织无纪律,无分工无管理,也就谈不上有效合作。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机制运用得当,能够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形成“组兴我荣,组败我衰”的新格局,产生高质量的学习效果。
有效的评价机制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限制了一些学生的随意行为,督促了一些后进生的学生,也激发了中等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给优等生以展示才华的机会。随着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深入,我们也可以采用小组交叉互评的方式,即一组评价二组的情况,三组评价四组的情况,以此类推。
做好以上三步,小组合作学习就可以实施了。但是,在小组合作的初期,我们往往会陷入以下误区:一是追求课堂热闹,讨论成了形式。二是成了优等生的舞台,后进生的“港湾”。小组合作过程中,优等生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占绝对优势,他们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在小组中处于领导地位,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班内汇报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而后进生由于基础较差,自信心不足,害怕发言,他们总是畏缩在组内最不起眼的角落,不参与、不思考、不发言、不质疑,小组就成了他们掩护自己的避风港湾,成了懒惰的滋生地。三是教师可有可无,课堂效率低下。课堂上我们很少看到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讨论和讲解变成了常态。学生活动替代了教师活动,教师只是成了维持学生秩序,欣赏学生表现的旁观者。失去了教师的引导和讲授,课堂效率大打折扣是必然的。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避开这些误区,彰显小组合作学习的魅力,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这就需要处理好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的几个问题。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处理
(一)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交流
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期,大家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形: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说声“讨论开始”,就见学生们围在一起,有的学生在滔滔不绝地说,有的学生没有参与在忙自己的事,有的学生还在看书。过了几分钟,只听教师一击掌,讨论戛然而止。由于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教师也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中小组长没有认真组织,就造成了课堂表面热闹实则学生没有收获;课堂表象是在讨论,实则讨论只是形式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搞清合作的意义,教学中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充足交流的时间。时间不充足会造成很多学生思考的结果来不及分享,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们一定要给予学生充足的交流时间,讨论交流的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方法的过程,是资源共享、激活思维、提高能力的过程。
(二)如何运用讨论突破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在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一般是一门学科所阐述的最重要的原理、规律,是学科思想或学科特色的集中体现,是一节课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之一。如何利用讨论突破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呢?那就要多花精力研究学情,精心设计问题。如果我们能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出一个“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让学生以此为中心展开讨论,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思想交流碰撞,体验探究过程,并最终分析总结出问题答案,进而突破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对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可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循循善秀,逐步突破。
(三)小组合作中教师应起到的作用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设计者、指导者和检测者。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尽量深入多个小组中,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要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或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要鼓励学生质疑,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兴趣,不断增强学生自信心,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分析研究,共性的问题应集中在班上解决。
其实,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更多的问题,但是,正如一位专家所说:成长从发现问题开始,创新在问题解决中展开,收获源于不断的积累和坚持。只要我们不断反思,不断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三、培育小组合作的文化土壤与拓展体系
所谓“小组合作制”,是以小组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核心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和自主教育体系。
在“小组合作制”中,小组文化建设是重点。他是通过小组的组织体系,活动体系、培训体系、评价体系建设来实现的。这四大体系建设具体阐述如下:
小组组织体系建设。首先要审视传统班级授课制下“秧田式”的小组功能。这样的小组由两大功能:一是集会排队方便,二是收发作业方便。虽有组长之名却无组长之实,小组长和小组在团队意识、团队能力建设中的作用微乎其微。若要其发挥团队力的作用,就要改造原有小组的组织结构。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小组一般以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建,以5到6人为宜。行政组长、学科组长由组员分而担之,卫生组长、纪律组长分而兼之,每个组员双岗双责,做到组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组织架构。组内还可以通过讨论,自主生成代表小组价值取向的组名、组徽、组训、组歌等,从而形成小组的显性文化。由于小组规则都是自主讨论生成,而非教师外力强加,故更能让组员产生认同感,起到自主约束之功效。
小组活动体系建设。有了小组,就要打造小组团队之魂。我们以小组为单元,通过从校内到校外,从德育活动、体育到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按一定的时间周期设计了系列活动,使小组不断地在一起为共同目标而共同行动,久而久之形成团队凝聚力、协作力。
小组培训体系建设。有了组织和活动,如何完成共同的任务、如何合作、如何独立完成任务、如何合作中有分工、如何分工后再整合、如何交流,等等,这些行为学生不可能自发地学会,还需要培训。我们通过班主任和班长主持下的组长例会、组长主持下的组员例会,解决了小组层面的工作反思和改进问题;课堂上,小组合作的不规范、不规则行为,教师或组长会及时指出并加以矫正;通过辩论赛课程的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合作中所需的收集信息、整合信息、输出信息能力。我们还提供合作实际场景,以组长论坛的形式让小组合作的经验的到共享、传播······这些都是为增强小组团队力建设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小组评价体系建设。小组团队力如何,评价是“催化剂”。小组评价系统包括诸多方面,内容上从学习表现到成果鉴定,从学习成绩到非智力因素都有评价记录;形式上从分数记录到定性评价,从参与机会到公开表彰,我们全面构建起一节一记,一日一结、一周一评、一月一表彰的多远评价体系。努力在丰富多彩的评价中,逐步向成良好的小组文化,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取向。
四大体系的建设,其目的是使小组成员在同学习、同实践、同活动、同竞争、通评价的过程中形成感情共同体、价值共同体、行为共同体,让小组成为孩子对学校归属感的纽带、合作学习的土壤(合作学习为种子)、自主管理的细胞,彻底克服传统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学生厌校倾向。这种机制是传统班级授课制下的所谓“小组”无法比拟的,小组文化正是在这种机制下自然孕育、水到渠成的。
“小组合作制”除了小组文化建设外,还有两个支撑点,分别是教学案和课堂评价。
教学案是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准备的,导学案的质量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度。导学案有三条线:一是知识线。主要指导学案上的学习内容,由基础部分、要点部分、拓展部分组成。这些内容应根据知识问题化、问题程序化、程序能力化、能力迁移化的要求编排。知识问题化可增强学习内容的自主阅读性、思考性和探究性;问题程序化可增强知识的合理梯次,遵循最近发展的原则,保障学生自主探究的有序性和长度;程序能力化指问题序列设置要有利于学生触摸学科知识的内核,使学习围绕学科的本质,保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深度;能力迁移化指类似学习内容、方法技能在不同课堂出现时,要保证学习路径的可复制性。第二是活动线。即围绕导学案的学习内容涉及学习发生的行为或方式。这条线非常重要,因为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之初,最大的保障是教师的习惯,因此,设计活动线,一是为了强化教师以学为中心的意识,而是使学生在课内的话语权、自主权“有法可依”,不至于被教师抢夺。三是时间线。即对完成导学案的时间预设,确保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导学案是合作学习前进道路上的“路标”,它保障了学生在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上通常、高效地学习。随着师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养成,导学案可以由细到粗、由多到简,直至取消。
在“小组合作制”的课堂实施过程中,点拨评价也很重要。学生在经历自主、合作、探究后仍然不懂的内容被筛选出来,教师作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和提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会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多元评价,学生享受被教师认可、尊重的感觉,从而促进其学习动机的激发与保持。而这个环节则给教师留下了创造性地空间,它是教师学术个性、情意品质以及教学智慧的额充分展现过程。
培育小组合作的文化土壤,播散小组合作学习的种子,才能构建起一个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机制。有了这种机制,学生才能真正地快乐、善学、会学,小组合作学习才会在不知不觉的自然状态下发生。这是“小组合作制”的最大价值。我们相信,在“小组合作制”文化熏陶下,培育出来的学生能力和情意品质,一定会成为他们带来幸福的人生。                                             
四、以校本为依托,改革教学常规
学校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教学常规,旨在健全教学工作管理机制,规范教学组织管理。规范教学管理有利于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展开,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在常规方面,要做到以下五点:
1、遵循课堂教学“五原则”
这五个原则分别为目标性原则、针对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思路教学原则、精讲精练原则,要求教师在备课与教学中要严格遵守。
2、落实“三制”,做到“三必须”
教学中的“三制”和“三必须”分别是:第一,集体备课制,必须务求高效;第二,每月一课制,必须人人参与;第三,听课评点制,必须保质保量。
3、执行教学“四要求”
学校给教师的教学“四要求”规定是:讲必练,练必阅,阅必评,错必纠。教师要认真执行“四要求”,帮助学生提高成绩。
4、用“六认真”规范教学行为
“六认真”要求每个教师自觉做到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堂课,细心辅导每一个学生,细心批改每一次作业,真心评价每一个学生,精心研究每一个课题,这不仅是对工作认真,更是对学生负责。
5、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一是坚持查班查课制度,要求教师按课表上课,力求高效不拖堂;二是用心备课,认真批改作业;三是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四是多做反思,及时讨论,有针对性地定期展开有关问题的讨论。学校领导要立足学校实际,鼓励教师做好本职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地实施好教学常规督查,严肃教学纪律,规范教学行为,强化管理,共同提高。
五、以师资为抓手,提升教师素养
要创建精品名校,教师队伍是关键。只有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学校的发展才能有充足的保障。在师资方面,学校强化教师培训,引导教师修师德、强师能、厚积淀,努力建设学习型团体、敬业型集体、研究性群体,旨在造就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如小学部赛课推出数学组邓志敏、伍秦宣两位优秀教师,学校决定从四月份起提高这两位教师的课时津贴。每节增加2元。中学部初一年级赛课结果出来会也参照此办法实施。幼儿园上次开会时,我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为贯彻落实开学工作计划中提出着力培养优秀教师的目标,我认为:
首先,要办好“四个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努力办好教研组长研修班、骨干教师提升班、青年教师培训班、班主任研讨班,目的在于培养教师的“五个能力”:教育管理能力、教学提质能力、课题研究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竞争发展能力。在这“四个班”的培训中,学校要制定下相应的培训目标:第一,培养班主任教师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在探索中前进,全面提高班主任的工作素养;第二,重视教研组长的问题意识、效率意识和反思意识,提高教研组长的管理和掌控能力;第三,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打造一支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促使青年教师成为“专业型”的教师;第四,发挥骨干教师的经验,鼓励骨干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由“知识型”向“智慧型”转变。
其次,要采取“走出去”的策略,为教师创设学习的平台。第一,鼓励教师多参加课改会和教学观摩活动,从而开拓教师的视野,拓展教学思路;第二,开设公开课和专题讲座,在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也激发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第三,加大优秀教师选拔力度,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舞台,创造更多的机会,例如开设青年教师研修班、基本功比赛,在“学历进修”方面加大投入,四月份我们将选送部分教师外出培训和深造。
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教育。学校要以教师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用行动深入实践,探究新课改的新思路,用管理来规范,用管理来引领,用管理来激励,用管理来提升。通过管理来提升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课改的路上引领教师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课改之路,从而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四、风景线:特色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优势和劣势。如何扬长补短,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是我们必须思考的课题。发挥长板优势,实行特色办学、错位发展是最佳选择。特色是学校与众不同之处,是学校鹤立鸡群之所在,是学校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上个月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让学生其乐融融,也许很多老师在担心学校活动多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少了,担心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比如小学部有老师提出了大课间活动不应该放在第七节课,这样学生缺少对当天学习的巩固和教师及时的辅导,应把活动放在课间操后,这种说话也是有道理的。那么在学生学习和活动之间,学校怎么平衡?学校无法去完成平衡,因为学生太不一样了,所以我们必须提供一个平台,让每一个学生去学会平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指导每个学生学会平衡,学会平衡的过程就是教育过程。其实,我们都低估了学生自己的平衡能力。学生刚开始面对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也许会有应接不暇、熊鱼兼得的过程,一开始他们什么都想参入,什么都想跃跃欲试,但很快发现自己疲于应付,甚至出现成绩暂时下降。这就逼迫 他们去思考、去调整,逼迫他们学会安排时间,学会去规划、学会取舍,学会提高效率,这些能力都是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后的核心能力,他们需要在学生阶段培养这些能力,更关键的是,这是他们自我,激发内在潜能所必须体验的。学校有了特色,才会有风采、风格、地位。学校特色应成为牵引各种教育力量和整合各种教育因素的火车头,成为学校的靓丽风景线。
策略上深层次挖掘学校传统文化,发挥学校专长优势,开展学生社团等活动,搭建学生个性展示平台,不断培育新亮点。我打算在小学部建一个学生体能乐园和7人制足球运动场,在中学部建一个开心农场。学校循着“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之路,对内以特色为起点,整体推进,生成学校特色文化,使之印刻在师生心中,表现在师生心中,表现在师生行动中,彰显在师生形象上,带动学校从形变到神变;对外以特色为亮点,不断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形成学校无形资产。
我们要致力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品质培养,学生每天对学习进行计划与总结、对重大活动记录所感所悟、对不良思想和行为及时反思。此外,我们班主任应该坚持对学生在晨练和读报时进行班级励志口号教育,对学生还要进行阶段性一周回顾、检测自评、一月小结、期中反思和期末盘点。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同步跟进、有效指导,倾听学生意见、欣赏学生观点、解读学生信息、回馈学生建议、疏导学生疑惑。通过成长手记,思绪由笔端流向中心,感悟由课堂走向生活,体验由学校辐射家庭,学生学会学法梳理、心理整理和时间管理,较好发展学生自省力和自控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五、基础线:师德
有专家指出,社会谁都可以庸俗,但唯一不能庸俗的是教师,因为教师庸俗会毁灭一代青少年。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首先要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教师是学校发展基础,而良好师德又是教师发展基础,所以良好师德是学校健康发展基础的基础。而提升教师思想道德水平,核心在于提高教师自我管理能力,形成外松内紧境界,教师心中有师德、原则和制度,就能自觉端正言行举止。例如:我校新教师罗小兵主动每周星期天下午到学生家里进行三个小时免费的补习,连家长的烟都不肯抽一包。在当今的物欲社会,这种高贵的品质少之又少,赢得了家长和家长周边的亲朋好友的高度赞扬,也赢得了学生们深深的爱戴,所以这位学生的亲戚特意来到我的办公室对他赞不绝口,为学校赢得了好的口碑,树立了好的教师形象。在此,我向罗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请全体老师用热烈的掌声向罗老师致敬。还有,我们新来的周小娟老师,工作勤勤恳恳,能够主动承担职责范围外的事情,如:招生办在下面考试,带来很多试卷,工作量大,时间紧迫,开始我准备召集一部分工作量轻的老师来看卷, 但是想着以往老师们对这项工作热情不高,出现过弄丢试卷的情况,我正寻思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周老师主动提出不要再安排老师看卷了,我白天上班看,晚上带回家看,也能看完的。所以这种主动分担、任劳任怨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学会自我管理,就要唱好“想议查干”四字诀。想得明白是前提。凡事教师都能“提高层次想问题”,想得透彻、想得深、想得远,高度认同办学理念,深刻领会师德建设基础作用,理性思考学校各项决策的理论科学性和操作可行性。议得透彻是基础。通过发扬民主、体现民意、集中民智,制定学校年度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这样利于增强教职工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强化“制度第一,校长第二”、“赢在执行”意识,让教职工以敬畏之心对待制度和常规。查得到位是保障。开展学校内部督查、加强考核力度、提高执行力,力求做到“六不让”:不让学校工作在这里拖延,不让问题在这里积压,不让差错在这里发生,不让小道消息在这里传播,不让家长在这里受冷落,不让学校形象在这里受影响。干得自觉是目标。教师要善于自我管理,能“提高标准干工作”,做到努力最大化、贡献最大化,智者尽其谋、勇者尽其力、仁者播其慧、信者敛其忠。
我们要做到外松内紧,学校不用盯人,教师无须自危,老师们要以实际行动做出积极回应和真诚回报。
老师们,一所学校能不能办好?首先抓好这五条线是关键。其次,校长要通过管理把自己的办学理念转变成为每位老师的教学思想和自觉行为,并取得成效。即把办学思想形成学校文化,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当老师最重要不是起点,而是智慧。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是好老师,在此,我衷心的希望我们每位老师都用智慧去点燃你职业的激情。用爱心去灌溉你心田的花朵,用责任心去耕耘教坛的明天。做最好的自己。做最优秀的老师!谢谢大家!
                                                   
 
 
 
 
 王格楠
2014.4.6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