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慈晖学校 > 学校管理 > 讲话稿 > 正文内容

教育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慈晖学校2015年元月份教职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包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对群众负责、向群众学习等观点。与群众观点相适应的群众路线是我党一切工作的制胜法宝。教育事关国计民生,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具有极强的群众性。同其他工作一样,只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问计于群众,真正服务群众,才能真正服务社会,让群众满意。
  一、走进心灵,倾听诉求,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学生是学校的“小群众”“第一群众”。一所学校的成长,归根结底是一个个学生的成长,是学生的成长促进了学校的成长。没有学生的成长,学校成长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是学校服务的对象,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的一切工作、一切努力,包括探索新的课堂模式、开发新的校本课程、推进特色文化建设,包括加强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建设的各项措施,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然而,服务学生成长首先极易忽视的是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首先是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必须真正走近学生,切实走进学生的心灵。置身于学生之中,常常会发现我们自以为是、自我欣赏的工作往往并不符合学生的意愿和需求。一个必须承认的基本事实是:我们经常一厢情愿地去做许多学生看来根本不需要或者适得其反的的事情。比如在课堂开发和德育工作上,经常严重脱离实际,做了很多费力不讨好的事,走了不少弯路,遇到了诸多尴尬。我们常常站在学校、教师和成人的角度,而不是站在孩子们的角度观察和思考学生;我们常常用过时的方式教育现在的学生,用过去的眼光审视现在,用以前的标准衡量当前,而且固执己见,一意孤行。我们也做了一些征求学生意见的工作,形成了一些制度,但很多都流于形式。对学生的意见建议重视不够,很多时候认为“小孩子不懂事”,单纯幼稚不切实际,对他们的意见,常常一笑了之,然后束之高阁。从表面来看,学生的确是按照学校的部署要求在走,但实际上他们在很多时候、很多情况下也是敷衍应付。学校和学生之间由于沟通不畅,致使相互对立甚至对抗的情况时有发生。过度依靠管控措施,以管控代替教育,逼迫学生服从、顺从,这是很多工作事倍功半的原因之一。做好新时期的教育,要求学校和教师真正把学生当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棵树、一株草、一块石头,与他们平等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而不是一味地训斥、批评和责备,创造机会和环境让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教育者不能过于自信和陶醉,凌驾与学生之上,把他们看成不懂事的“小屁孩”。信息时代的孩子每天了解的信息之多,超乎成人的想像。因此研究和做好当今教育,首先需要研究的是孩子们的心理和需求。摸不透学生心理,工作就对不上点子,找不到节奏,缺乏针对性,总是别着、拧着、顶着,你在那里吹胡子瞪眼,他在那里充耳不闻,依然如故。这样长期下去,师生关系必然紧张,以人为本只能是一句挂在嘴上的空话和套话。
 二、关注精神,助推成长,坚持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
 教师是学校的“大群众”。作为“大群众”的教师,是学校教育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是学校发展的主导者。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学校教育学生什么,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教育,关键在教师。现在,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在部分教师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而这种现象呈现出加速蔓延之势。这是教师主导作用在丧失,教师职业道德在滑坡,是十分危险的。教师主导作用的丧失,固然有教育及社会大环境的因素,更与学校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紧密关联。学校常常下大气力强化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恨不得拿着注射器把各种理念和技能直接注射到教师的大脑中以求迅速见效。就其培训方式而言,请进来也好,送出去也罢,集中培训也好,分散自修也罢,普遍存在重业务、轻思想的现象,很少舍得把时间和金钱花在师德师风建设上。久而久之,教师自我要求放松,忽视甚至忘记了育人的使命,只一味争分夺秒地提升学业成绩,一刻不停地争取提升学生分数。学校向教师要成绩,教师向学生要分数,年年岁岁以分数评高低,以分数论英雄。在这样的体制机制环境下,教师哪还有心思一心一意抓德育、做教育,践行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哪还有心思加强自身修养,心平气和地教书育人?这是忽视教师精神成长导致的恶果。教师要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首先要求其自身精神不断成长。教师的精神就是学校的精神,无数学校的精神就是整个教育的精神。一旦教师的精神世界荒芜了,学校的精神就丢掉了,教育的精神也就无从谈起。忽视教师精神成长无异于放弃学校精神、教育精神和长远发展。教育是一种对话,对话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教师与学生要实现良性对话,唯有如此才有真教育。学校与教师也要实现良性对话,唯有如此才有好教风。有人把教育比作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如果教师的主体精神不再生长,成为一棵静止的树,一朵不动的云、一颗沉睡的心灵,他怎么去摇动、去推动、去唤醒?推进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精神成长,而不能仅仅关注其专业培养。从此种意义和角度上说,学校去行政化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去掉了学校的官僚气,学校才更有学校的样子,才更有利于教师精神的成长与培育;只有去掉了学校的官僚气,学校才能放下架子,摆正位置,更好地服务“大群众”,“大群众”才能更好地服务“小群众”。
三、真诚沟通,凝心聚力,坚持从家长中来,到家长中去
  每一个“小群众”的背后,都站着若干“小群众”的家长。这些家长既是学校教育的场内“大群众”,又是教育的场外“大群众”。处于学校教育边界上的家长应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朋友和助手。而在现实中,很多家长并没有成为学校的朋友和助手,相反地成了学校的对手和冤家。融洽家校关系、凝聚办学合力,是教育面临的一个日益突出的实际现实问题。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事关学校健康持续发展。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面在学校。学校畅通渠道架起桥梁,主动向家长全面开放所有工作,以包容坦荡的胸怀接受批评和监督,不是形势所迫,而是工作必需。一方面,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工作安排只有被广大家长理解和认可,才会产生应有的效果。学校再好的想法和做法不被家长理解和认可,都会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而事倍功半。另一方面,广大家长中不乏有识之士,有的本身就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他们有着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真知灼见,学校迟迟不能解决的一些难题,也许他们一句话就能道破天机,找到答案。在实际工作中,家长的作用往往被学校所忽视,担心家长知道得太多会起阻碍作用,他们的很多意见和建议很多时候往往被视作毫无意义、没事找事、小题大做的无稽之谈。学校对家长的批评一贯有着很强的防范戒备心理和天然的抵触情绪,害怕家长提意见,把学校提乱了套,担心家长的批评损害了学校的形象声誉。虽然学校就家校沟通采取了一些措施和机制,诸如开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等等,但有的只是做做样子,流于形式,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久而久之,失去了家长的信任和支持。没有比学校更着急学生上进的,没有比家长更着急孩子成长的。既然目标一致,就能有效沟通,就要主动沟通,沟通出办法,沟通出效果。此外,学校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办学策略,还能达到教育引领家长的目的。家长的意见有的正确,有的偏颇,有的错误。这时,就需要学校及时进行说明和解释,宣传引导,引领家长正确认识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学校的主张做法。只有走近才能了解,了解才能理解,理解才能信任,信任才会支持。退一万步讲,单从争取家长理解与支持这一点,学校也必须真正打开校门,走出校门,走进家长,采纳正确建议,消除误解分歧,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四、接受监督,争取支持,坚持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
    教育作为事关国计民生和千家万户的社会事业,当前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学校如何正确处理与社会的关系,直面社会的质疑与评判,把社会批评监督转化为支持保障学校自主办学的重要力量,是现实而迫切的问题。现在,关心关注教育的社会人士很多,有些家中没有子女就学的社会人士,对教育也是情有独钟。这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利用好了,就是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正能量。当然,他们中有的对当今教育改革认识片面,有不少过激的不当言论。特别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观点和看法仍停留在过去,对分数、成绩等特别敏感和看重,对怎样才算好学校、什么才是好教育等热点问题上,有的背离教育本质,以教学代教育,以分数代教育,只看升学率、重点率、名牌率,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只看终点不看起点,有的发出严厉批评和无情抨击。在社会转型发展阶段,教育特别是教育教学改革,常常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学校在某一时期内,在整体教育管理及某项具体工作上,遭受社会的某些批评和抨击的确在所难免,有时甚至成为家常便饭。学校来自社会的批评、否定之声远大于赞扬、肯定之声。批评和抨击无非是三种情况:批评得正确,抨击得及时;批评得过分,抨击得过火;批评得错误,抨击得失智。学校经常面对这三种境况,处在这样的尴尬之下。批评无论对错,都是社会对学校的关注与厚爱。学校办教育,每时每刻都必须面对这种来自社会的评判。而且,越是推进素质教育,越是深化教育改革,来自社会的各种声音就越多,所受的批评抨击也越猛烈。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项孤独的事业,越是改革者就越孤独。教育不能图热闹,也不能凑热闹,需要的是冷静。冷静看政策,冷静看别人,冷静看自己。但冷静不等于无为和沉默。正确的选择是积极主动地走向社会,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不亢不卑,既不硬顶,也不妥协,倾己之力、尽己所能地解疑释惑,引领社会进行客观评价,努力减少错误评判的负面效应。学校走向社会,引领社会评判,营造好环境,凝聚正能量,是我们当下必须练就的硬本领。
 我们学校是民办学校,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一切都得靠自己,国家政策说得好听,落实起来大打折扣。如果我们民办学校按照公办学校的模式和要求去办学,我们只有死路一条。民办学校有民办学校的特点,必须满足家长的多元化需求,特别是要更多的关爱留守儿童,让家长安心在外打工,让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来后很放心。从大的方面来讲,这也解决了因政府不做为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作为教育者,首先得有良知、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决不能屈服于权势,屈服于社会的流言,所以我们要放下身子、放下面子走入学生家庭,响应习主度提出的“社会实践群众路线”,进一步地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家校合作更落到实处。所以我们要战胜严寒、战胜自己,做好控留保学工作,留住现有的人,才是真正的招生。同时我们不能让已经走入慈晖的学子,因为家庭贫寒而失学,让每一个慈晖学子都能顺利毕业。那么假期包括我个人在内,都必须筛选好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学生家庭进行走访,一来体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二来也可以尽更多的社会责任。过去,我们慈晖学校在社会中的印象口碑较差,这就需要我们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和精力,承受更多的压力为学校一年来的改变做好义务宣传员,让更多的社会人士和家长认可我们学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求得生存,才能找回我们的尊严。
 
 
王格楠
2015年1月26日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