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慈晖学校 > 教育教学 > 教研教改 > 正文内容

四个维度打造“好学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推进的探索与实践

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好学校”不在于校舍有多大、设施有多好,也不在于分数有多高、竞赛有多优等显性指标上,学校的“好”在于敢于改革突破,在于有一批真正为学生成长呕心沥血的好老师,在于学校的教育几十年以后仍然能在学生身上见到成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好学校就是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因此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我校办学指明了方向,指导我们从转变管理服务的形式、转变教师发展的范式、转变学生成长的方式、转变课程实施的模式等四个维度全力打造“好学校”。

一、    转变管理服务的形式,争做好校长

经济学家于光远说管理的三重境界:“三流的企业靠产品,二流的企业靠营销,一流的企业靠文化。”学校管理亦然。在教育发展从外延拓展迈向内涵提升的新时期,学校管理也从经验型、制度型向文化型的方向转变。

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评论一个校长先要评论他的办学思想,因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校长是学校的思想宝库,校长是学校的精神领袖。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管理服务的方式,就是要从对人、对物、对制度的管理转变为对思想、精神和文化的管理,彻底摈弃以往校长们“跟着文件走、跟着经验走、跟着感觉走”的行为模式,强化学校的“顶层设计”,包括学校精神统率下的办学理念、一训三风、特色定位、组织架构、校本运动及发展愿景等,科学地构建学校发展的大框架,从环境、课程、教师、学生等方面进行持之以恒地实践探索,好校长、好学校则是水到渠成的事。

什么是好学校?带团队就是目标管理。
   
我们必须让每个老师都知道为之努力的是一个怎么样的目标。要敢于喊目标,要给老师们说,一年以后,我们学校发展到什么程度。两年后到什么程度。要用一些具体的实话给老师读目标,让老师们明白团队目标是与他休戚相关的。有了团队目标,很多有良知的人开始要维护团队目标。

校长的职业境界不在于做了多少事,而在于所做的事能有多大的社会价值。为促使学校持续和健康发展,加大学校内涵发展的力度,通过健全机制和内部挖潜,不断推进和深化督政、督学、评估监测的职能履行。丰富校本管理手段,提高执行力,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决定本学期:

设置

主管中学部教育教学工作的副校长。

主管学校后勤、服务保障、校园环境建设的副校长。

主管小学部教育教学工作的学部主任。小学实行年级管理。

成立校长直接领导下的以监督为职能的督查室。

中学部成立教科室,主抓教务、教学、教研、教改、教师培训,建立学业测评体系。

撤销原学部建制,实行“一级叁部”管理模式,部主任负责年级部常规工作和德育工作,直接对主管副校长负责。

中学部原学生处继续保持,做学生相关服务,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根本任务,搞好班主任培训班主任培训、考核工作,建立好:学生处——年级部——班主任——学科教师的四级育人网络,直接对主管副校长负责。文体艺术部保持原状,直接对主管副校长负责。

把综治、车队、水电并入服务保障部管理,综治提供是安全服务,车队是接送服务,饮食服务中心是膳食服务,水电是基本保障,采购仓库是应急需求服务,设服务保障部主任、饮食服务中心主任,全面归属主管副校长负责。

幼儿园长、各副校长对校长负责。设置督查室,主要负责对各副校长、各学部、幼儿园的卫生、纪律、教职工状态、后勤各部门的工作常态化检查、督查、巡视工作,如实向校长室书面反映各时段,各区域、各部门的工作状态,作出公平、公正、客观的评估。依据学校规章制度作出相应的处罚,重大问题向校长提出处罚意见和落实师德师风的督查工作,并如实登记在册,落实到教师档案和员工积分。

1  奖惩和聘任,公平公正考核

制度建立起来,重在自律,依据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和相关领导自己的判断,弱化数据结论。

校长室聘任学校各处室主任,学科主任聘学科教师,年级主任聘班主任,班主任聘任课教师,落聘教师转岗、待岗。

2、         权利下放,责任上移,把工作落到实处

学校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领导班子。学校领导要么是学校的促进者,要么是阻碍者。学校工作出现滑坡,责任不在教师而是在校领导。

 以校长室为中心,分常规和教学两条线,实行级部管理:

常规工作:卫生、纪律、就寝、就餐,由值日副校长负总责,每个年级每天设一名值日年级主任,与年级主任共同管理本年级的教育、班级、学生的常规工作,根据检查结果各年级各班排名,形成校长室——处室——年级部——学科教师四级管理模式。

教学工作方面,在校长室领导下,初中部由教科室担任文科、理科两个教学验评组,检查学科教师的教学情况,给学科组排名,学科组长对本组教师进行考核排序。小学部由学部主任组织对教育教学进行验评考核,形成校长室——验评组——学科组——学科教师四级管理模式。

3、         小周期,快反馈,及时解决问题

    为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每天各学部必须举行十分钟的情况反馈会,由各部值日领导主持,备课组长、年级主任作评议。

 值日副校长负责当天学校的全面工作,但以教学工作为主。每天一位值日副校长,督查主任,每个年级部主任,教科室主任都要参与检查、加强落实,有问题当天发现,当天解决。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写教学反思,每学科每月推出不低于三节不同类型的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帮扶课),并及时进行研讨,为体现班主任对任课老师的管理,班主任应抽出时间听任课教师的课,并写出意见。

各级管理层关注的重点都指向课堂,指向班级,教师的心思也都应用在如何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班级管理水平上。一定要敢于任用提拔积极分子,敢于提拔负责任的人。让能干事的人干事,就是一种管理引导,也是学校良性发展生态的体现。只要整个的教师队伍全动起来了,只要积极分子都动起来了,不动的人就会没市场,就会改变。

 

二、    转变教师发展的范式,成就好教师

好教师的力量是巨大的,好老师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什么是好教师?教育的问题在于很多老师并不知道什么才是好老师。与之相关,你必须要理解什么叫教育质量,什么叫教育水平。到现在为止,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都还在以为升学率就叫教育质量。我说错了,我们必须要回到素质教育当中来看。学生在学校的生存质量才叫教育质量。他的生存是快乐的,是幸福的,是轻松的,是成长的,你的教育质量就高。如果学生一脸的痛苦,满腹的怨言,学校的升学率再高也不是好学校,什么叫教育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才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我看教师教学水平就是看学生的学习水平,好教师首先必须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其次要人格健全,富有人性,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操;再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你始终要明确你的角色是什么,你要围绕角色做些正确的事,你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你扮演不好的角色,你就是不道德的。现在很多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扮演什么角色并不清楚。

以“周期滚动、自主学习、外出培训”为教师专业发展范式,改变教师培训方式,实践、反思、参与、对话、合作、探究、校本、建构等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实践领域的主流话语。

以制度建设为“范”,把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作为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基本要求,让教师心中有规范;以课程建设为“范”,开发校本教材,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让教师手中有技术;以文化建设为“范”,在“思辨求真知,明志做真人”的学校精神引领下,从实体观摩途径进行提炼和积淀,让教师脑中有智慧。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种“桶水论”一直影响着历代教师。不过,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普及,人们又对桶中的水提出了新的标准和期盼,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继续教育的策略。迈向自主学习的“精神家园”,涌现一批“好教师”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三、    转变学生成长的方式,培育好学生

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固守着“好学生”的标准就是高分数或好成绩。虽然素质教育提倡了很多年,但这并没有减少对学生文化成绩的要求,只是额外又增加了吹拉弹唱、书法绘画等的所谓个性特长要求。因此,培养好学生,不仅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更要树立科学的评价标准。每个学生与生俱来都有好奇与质疑、探究与体验、认可与欣赏、责任与权力等需求,可以说这也是人的一种内在素养,这不仅为我们确立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课堂文化提供了人类学和心理学的依据,也为我们培育好学生指明了方向。

不可否认,学生的成绩存在差异表现,但是学生并没有“差生”可言。“差异”的含义是中性的,它关注的是学生发展的个性特点,而“差生”则带有贬义,它把学生类化为优劣不同的层次。从本质上看,这些称谓都是以不同方式给学生贴“标签“,把学生类化为优劣不同的层次,这些标签也成为教师引导为学生发展的阻碍。

1、         学生的本质

如果不问“什么是学生”,也许我们都知道其含义;但是,如果问“什么是学生”,也许我们并不能准确地回答。曾与许多教师探讨这个问题,得到更多的回答是“学生是在学校学习的人”“学生是向教师学习的人”“学生是在学校受教育的人”等。但是这些说法并没有道出学生最本质的特征。学生是在学校学习陌生东西的人,这是学生最本质的特征,因此,在学校里受教育的人才被称为“学生”。认识到学生的这一本质特征,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意义重大。

学生是学习陌生东西的人,没有人能保证在学习陌生东西的过程中不会出现错误或问题。正因如此,学生教育才具有存在的意义。换言之,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逐步成熟的时期,也是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这种未成熟性正是教育的好时机。如果教师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就不会为学生出现的问题而头疼、困惑,就不会情绪化地对待学生所犯错误,就不会把学习纠正错误或问题,就不会把学习成绩较低的学生称为“差生”;相反,他们会以积极的心态采用适当方式教育学生,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或问题,即使在批评或惩罚学生时,也会理智面对。事实上,学生的心理能力发展在客观上存在个性差异,这使得学生在学习“陌生东西”时总会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差异特征。

2、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特征

从心理发展的视角来看,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主要存在三种个性差异特征,这些差异特征是客观存在的。

【发展水平的差异】

对于相同年级或相同年龄的学生而言,其能力或智力的发展在客观上存在水平高低的差异,比如,有的学生智商高一些,有的学生智商低一些,多数学生的智商处于中等水平。因此,就考试成绩而言,教师很难让自己所教的学生都考100分,有些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在现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如果教师对学生考试成绩产生不切实际的完美愿望,那么所采用的教育方式就可能违背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发展类型的差异】

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不同,每个人的心理能力会表现出不同类型或倾向,比如,有的学生擅长数学运算,有的对语言学习非常敏感,有的则具有运动天赋。学生这些发展类型的差异,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教师不必期待每个学生在数学、语言和运动等各方面都很优秀,大多数学生常常会在某个方面又“不尽如人意”的表现,教师的职责在于根据学生的类型特点不断加以改善。

【发展表现早晚的差异】

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存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早熟”或“晚熟”表现,有的学生心理能力显露得较早,即所谓“大器早成”,而有的学生心理能力变现较晚,即所谓“大器晚成”,然而这种表现并不意味着学生有优差之分。比如,在幼儿时期有的孩子能认识数百上千个汉字,而有的孩子只认识几十个,但是进入小学以后识字不多的学生很快就会认识很多字,这就是表现早晚的差异。研究表明,幼儿园识字量对小学语文成绩有影响但也是有限的,识字量只是促进语文成绩提高的一个方面,它不能完全反映儿童心智水平。这种表现早晚的差异是学生发展的特点,它并不能成为教师视学生为“差生”或“优生的依据。

可见,对心理不断发展的学生而言,只存在“差异“的表现,并没有“差劲”的表现。在学校里,只存在有“差异”的学生,并没有“差劲”的学生,更没有“差生”可言。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视学生为“差生”,这不仅可能影响学生良好的自我认识的形成,也可能不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而且,在视学生为“差生”的同时,教师的教育行为却千方百计地希望学生变为“优生”,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相矛盾、作茧自缚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师改进教育教学理念,树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观显得尤为重要。

3、树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教师头脑中的一幅学生画像,它由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信念汇集而成,详细描绘着教师心目中所理解的“学生”的各方面,它总是有意或无意地调控着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情感及行为。比如,如果教师认为“学生不可以有错误”,那么在面对学生错误时,就可能难以接受甚至指责学生的错误,而如果教师认为“出错是学生的本质特征”,那么教师会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并积极地予以引导。

在教育实际中,特别是在考分成为衡量学生主要标准的背景下,有些教师的学生观便会出现偏差,忽视对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理解,存在感性大于理性、主观多于客观的情况。比如,有的教师仅凭学生的考试成绩判断学生的优差,于是考试成绩不高或表现不好的学生在他们眼中就成为“差生”。在学业和智力方面与优秀学生的差距,而忽视了所谓“差生”发展的其他方面,如情感、意志、性格和兴趣等。

当前,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已经成为教育革新和课程改革的基本宗旨和核心理念,而且促进每个学生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是每位教师的职责,因此,教师需要树立科学合理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学生观,把学生视为发展的人、有个性的人和系统环境中成长的人。

践行着“教育是慢艺术”办学理念,“温度、湿度、梯度”是重要特征。有湿度,尊重学生的认知,尊重学生差异,不把知识获取、学业成绩、分数排名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让所有学生呼吸顺畅;有温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的情感,不把学生的课堂上回答的对错作为表扬学生的唯一依据,让每个学生感受温暖;有梯度,注重学习行为参与度、学习方式灵活度、认知过程思考度和课堂情感丰富度,不把个别优秀生的表现作为教学调控的唯一手段,让全体学生享受幸福。

什么是好学生?我最近给好学生做了这样一个解读。好学生第一个标准,必须是身心健康的。没有什么东西比学生身心健康更重要的了。第二个标准,要敢于担当,有责任意识,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民族负责、对人类负责。第三个标准,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技能要求。

什么是好班级?好班级必须成为一支信仰之师,成为一个团队,要有共同的价值观,要有共同的精神目标,要有共同的担当,要有集体的规则意识。团队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规则意识,就是要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当我说好学校是一方池塘时,班级就是一方水洼。

什么是好的小组?分组时,要告诉学生好小组的标准。如果学生不清楚,你分组有什么用呢?你要告诉他们一个目标,让他们知道怎么样构建才是最好的。只要解决了小组的问题,教育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因为班级是几个小组构成的,学校是由班级构成的。你回到最基本的原点上,就像一棵大树的原点是种子一样,小组就是种子嘛。因此,你要明白你担负的一个伟大的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区域均衡就是小组均衡。这也是现阶段教育主管部门容易忽略一点。小组均衡则班级均衡,班级均衡则学校均衡,学校均衡则区域均衡。当我说一个班级是一方池塘的时候,一个小组就是一方小水洼。你告诉我:你这个小组没有鱼,有没有两栖动物?你的小组要只是一个单纯的学习组织那是不够的。这里面需要有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需要有共同的精神目标,如果这样,你的小组问题就解决了。

四、    转变课程实施的模式,打造好品牌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中的两个核心概念,课程表则是二者相互联系的桥梁。传统的课程实施总是存在着三张课程表:一张是挂在校长室的总课程表,显示着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设置和课时计划;一张是贴在教师墙壁上的班课程表,显示着一周内各门学科的名称;还有一张是装在文具盒内的生日课表,显示每天任职任课的教师姓名。这三张课程表一般都要延用一学期。表面上看,这是学校课程实施的逐步细化,实际上是对某些课程的弱化。

新课程提出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一所学校,无论以什么名称和标志去描述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或办学品牌,其核心表现都是课程。学校的课程设置不仅基于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更源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课程目标的把握、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对课程教学的憧憬。转变课程实施模式,首先要从改革课程表着手,如果目前还做不到每生一份课程表,那么,可以通过课程实施课程模式的转变,至少每周有一个下午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课程表。

课改既然是革命,那么,就要坚决、彻底地改!所谓坚决彻底就是三个变——变专制教育为人本教育,变教中心为学中心,变师中心为生中心。课堂,是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总是存在着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这些名称各异的课堂模式的共同点,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要么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要么是探索班级体制下不同类型的学生如何区别对待。如果我们回顾以往的课堂教学改革,改来改去,说到底都离不开上面这两条。凡是在这两点上取得一些经验的课堂改革,往往都是比较成功的。这不仅是我们将来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国际课堂教学发展的潮流所向。

我们对于实验的要求就是6学期必须达标。就像卫生检查一样,不能出现死角。我们制定了一个分几步走的战略。对于区域课改来说,要做的时候也是这样,需要步调一致。就像出操一样,大家只有踏上一个点行进,才能走出个模样来。

大家仍然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课改推进过程很艰难,会遭遇到很多抗拒。不能祈求所有的教育者都对教育有着清醒的认识,能做到的“知、思、行”合一的教师不多。教师这支队伍,客观讲,是一支创新不足,相对保守的队伍。课改说穿了就是“改人”,没有比“改人”更难的事。“反思”精神的传承,打造这样的课堂需要抓牢三个环节:一是知备课,知教材、知学生,设计教学预案;二是顺性导学,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实施多种教学;三是因性而评:即时评价、选择评价,形成赏识导向机制。诠释了学生在从不知到知、从知少甚之到知之较多、从不会到会再到自己学会学得智力成长过程中追求幸福的宏观大义。

 “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向前冲”就像汽车陷入淤泥一样,你一加油门,冲过去也就没什么了,否则你就总是在淤泥里挣扎。我们搞课改就是这样,要是兼顾所有人这样那样的看法和想法,什么事都干不了,所以,我有时主张,课改初期要敢于“不民主”,不知道大家能理解我的“不民主”否?

真正完成了教育思想的升级、人生的升级。实际上,帮助一个人去完成了他的升级,我认为是最重要的。

我认为改革最关键的是要两手抓:一方面要硬,要规范;另一方面考虑人的接受心理,也就是要通过一些软件的活动,比如说通过一些突发事件、一本书来完成一些很巧妙的变化。

那么,在具体实施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从改造文化入手。

具体方法是,先让每个人给部门找问题。我把它叫做二次创业大讨论。总结一年以来学校的得失、所处的位置,盘点家底。以小组为单位,让老师放胆来挑呀!可以按照学科、按照年级划分为几个部,然后每个人按照高效课堂理念,先自主,在合作、探究。挑完了之后进行归类,形成每个部共同的意见。然后,学校专门组织一个专题会,给老师一个舞台,让他们尽情表达和展示。这一点很重要,我认为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敢于让人展示。这是第一阶段,以年级部为单位让老师提建议。

最终,你通过大家的发言,找到学校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就像我们去医院,你要先体检一样。

2、让每个人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若干问题。还是利用学科组,再分类,再合并。

找出问题怎么办?提交给他们,让他们研究,让他们说怎么办。是改变,还是继续病下去?在此基础上,就可以顺势引导。

3、改造我们的工作。让老师针对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改革不需要理由,关键是引领的问题。更何况,教师本身就是传统教育的受害者。关键是是否让教师认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因为这是和他们自身关联至关重要的东西。

4、表彰树标。树标是为了促进教师队伍的裂变和分化,裂变就是改变,分化就是发展。

分化是什么意思?就是让优秀更优秀,让落后没有市场,实施2:7:1的淘汰法则。

我说的管理就是促进教师队伍分化,让优秀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在此阶段当中,我要提醒大家,要善于使用“内部粮票”机制。对于那些肯干的,你就要敢于提拔重用,校内承认不就行了嘛。

我认为课改最重要的,就是团队文化的改造。

我们学校经历了一年的课改不是找出了很多问题吗?好,年级部就围绕这些“小课题”做行动研究。怎么分?竞聘。采用什么方式?自由组合。以年级部为单位,让他们自领任务,围绕若干问题组成的研究性团队。这样

我们的教师不就形成了几个大致的研究性团队了嘛。苏霍娜林斯基有句话说的特别好:要想让教师找到幸福,就要设法把教师引领到研究上来。

研究性团队组建好了之后,我们还得利用高效课堂的理念,给他们展示的平台。我建议下放权力,会议全搞成“会议超市”式,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课题。

副校长、教科室主任就是个组长,做评价,做反馈。

课改,校长是关键。成败在中层。对于学校中层的问题你必须要重视,中层干部必须到年级、班级中去当第一责任人。学校只有一个决策者,其他所有人都是执行者。扁平化,其他干部都去当第一责任人。

怎么当?我的建议是让一个人管几个班,班上出了问题就拿他是问。所以你必须要有一个日常工作的评价墙。怎么做呢?要有一面文化墙,这个文化墙就是工作的评价墙、展示墙。首先,按班来分,比如三个班,第一责任人是谁,把他名字标出来,然后就开始对他进行评价。怎么评价?他的小组建设、班级文化、课堂文化、课堂评价、教师评价等。

每天到这个时候就看评价墙,然后把责任人都叫过来,开现场调度会。就是一个将军,面前就是一个沙盘,不就是在调度整个学校工作吗?评价墙不就是沙盘吗?这个时候评论墙就有意义了吧,你的工作就变简单了嘛。第一建立评价中心。你让每一个第一责任人再相互评价。第一责任人再评价第二责任人,第二责任人再评价第三责任人,这就形成了比、学、赶、帮、竞的氛围了,就不用再管了。评价出了问题,老师们会去找第一责任人,和你没关系。这就是毛泽东的“群众路线”,也就是利用群众完成该完成的事。现在不是校长盯,而是相互盯。就像你们课改一样,只要相互比,不就轻松了嘛。

第二个中心,一定要关爱教师,关爱教师,就博得了民心。其实,刚才的扁平化管理,实际就是想把所有的问题都让中层去负责。成立一个教师发展中心。

要记住,除了评价人就是赢得人。这就叫营造文化,营造学校发展的环境,构建学校发展的生态。

第三个中心,叫做学生的发展中心。包括这么几块:

第一,           情感。

第二,             学习方法。学生的核心是什么?学生的核心一定首先是会学习。学生来到学校,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是学会了一生的技能。只要一个人会学习,就会终身受益。一个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学习力。所以学校必须对学法有一个研究。学习方法很多很多,你的楼梯文化,你的学校主题文化设计,与学习相关的所有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读书方法,太多了。这个学习方法甚至可以引申到如何阅读,如何实践,如何研究。

第三是学业或者作业评价。这里必须明白,谁是评价的主体?我建议要敢于把评价交付学生,甚至连考试都要支付。为什么不试试让一组出题考二组,二组出题考三组?不仅是学习,学校工作的一切评价都应交付学生。这样的学校才是学生的学习!学习呢?——学而时习之称为学习。今天大家必须清楚,千万不要侮辱学生能力、低估学生的智商。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甚至要树立这样的学校管理观——有困难,找学生!

这就是三个中心。如果从三个中心入手,管理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管制,而转型为一种关注和服务了。学校在管理上就发展了一种质变。

然后,再给大家提几个要求。

第一个要求,从第一天开始就忠实记录学校的课改历程。学校的改革或许是未来学校教育的一棵大树。必须要忠实,不要回避。第二,教育家必须能写,你的思想、你的行动、你的思考都要通过你自己来表达,不要让别人代替,别人也代替不了。写作也是这样,忠实的记录,不要修饰,不要刻意贴教育理念的标签,不怕不完美,因为你是在写自己的教育学。这是第一个要求,忠实地记录。

第二个要求,学会做独立的“决策者”。尤其是在改革中,不要人云亦云,这样会自乱阵脚。有人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话是错误的,三千个臭皮匠也顶不过一个诸葛亮。臭皮匠搞的是“臭皮“的问题,他没有那么高的见解。如果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那么全国都是诸葛亮了。我们根本就没有诸葛亮。你们要明白学校中只有一个决策者,例如在家庭中到底是老婆说了算,还是你说了算。就这么简单。只有一个决策者,其他人全是执行人,这就是独立的含义。除此之外,你的第二个身份是评价人、反馈者。你就是在指挥一场战争,谁是攻东门的,谁是后勤的谁是抬担架的,你必须清楚。每天下午一个反馈会,在你的评价墙上召开当天的调度会。改革就是打仗,看看这一天我们打得怎么样。而且,也要学会站着开会,不需要像今天我们这样摆着台签坐着开会。开会的目的是当天必须拿出整改方案,你要作出很多规定。规定带来压力,压力促使改进。

第三个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你们必须知道课改。课改首先要改老师,改老师的目的是啥?希望让学生学得好。改老师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关键是学习必须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必须两手抓,尤其是要抓学生学习、成长方式的观念转变。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学校火起来,学生一到位,你的课堂还会担心吗?还有学生不发言吗?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首先营造氛围,再者抓好评价。再回到我们的六个基本观点,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课堂、好班级、好小组、好学生。让学生活起来。逼着教师改。有时候我说学生就是课堂中的纪委。学生动起来,一切都解决,因为是学生才是发展者。如果一味地动老师,老师不又成“二传手”了吗?

所以,要反复研究如何发动学生。我有几个建议:第一,校园的媒体,如广播站、橱窗、校刊,交给学生,一个班负责一个星期,让各班互相打雷并进行评价。有了比赛,孩子就会认真。学校的课改氛围很重要。每个班级还可以出版自己的报纸,也不需要给他们钱,让学生自己学会拉赞助。第二步,每天一个班会,让孩子自己讲,让他们认识到传统课堂和传统教育对他们的毒害,而且也要他们认识到,他们的成长是自主的,让学生说,让学生讲,学校可以把它搞成活动课。学生视野宽了,接受面宽了。思维活跃了,效率不就高了嘛。下午可以压缩一节课,搞成擂台。如果学校处处是擂台,学校生活不就丰富了嘛。让他们说,让他们讲,多发奖状。甚至可以这样设计,三个班级奖就可以有资格参评校级奖,三个校级奖就可以评大奖。要创造一切能让学生成长进取的机会。让学生感到被关注,被关爱。一定!

德育活动课程化的有益探索。围绕学校精神,挖掘地方教育资源,开展“学习一位名人、阅读一列书籍、游玩一处胜迹、撰写一个故事”的少先队活动开发成《陆游·爱国》《鲁迅·立人》《周恩来·立志》《王羲之·勤奋》《大禹·方略》《蔡元培·博学》等课程,通过“讲、看、议、查、写”等环节,使即兴的、随意的、零碎的德育活动演变成有课题、有内容、有系列的德育课程,使实践活动朝着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情感体验的方向发展。“以管理方式的行为转变促进教育的优质发展”,这是教育人的行动宣言。教育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也是一场改革与创新的引领。我校正在实施的教学管理转变措施,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教师教的活,学生学得巧。在教学相长的前提下,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学校共同成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人,我们义不容辞,当竭尽全力。
         



                      王格楠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